最新消息
目前分類:府城水文篇 (25)
- Jul 29 Sun 2018 18:50
鯽魚潭探訪與絲線過脈之說
- Oct 15 Wed 2014 00:00
尋訪瀨口庄與中河仔
明永曆十九年,即清康熙四年,台灣進入天日曬鹽的時代,據連雅堂先生所著之《台灣通史榷賣志》記載:「永曆十九年諮議參軍陳永華始教民曬鹽,擇地於天興之南,則今之瀨口也。其法築埕海隅,舖以碎磚,引水於池,俟其發滷,潑而曬之,即日可成。」
- Oct 02 Thu 2014 02:14
尋訪利南溪
鹽埕溪由來:
乾隆十五年(1750年)洪水沖毀瀨口鹽田,後來鹽民移至現鹽埕西北側開闢鹽田,沿用舊稱「瀨北埸」面積96甲。並陸續遷移到鹽埕附近居住,就逐漸形成聚落,稱為「鹽埕」。竹溪下游河道穿過鹽埕流入台江內海,故名為「鹽埕溪」或稱「利南溪」,是鹽埕區的主要河川。
- Jul 02 Sat 2011 00:00
竹筏港遺址踏勘(之一)
- May 07 Sat 2011 00:00
話說府城運河與星鑽計畫
明治三十六年(1903)8月的一場暴風雨將安平港淤塞,由於古運河被曾文溪帶來的泥沙淤塞,大正初年為籌謨台灣南部物產之運銷及漁業發展,在舊運河南方有一條通安平的道路作為屏障(紅色線),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4月16日在舊運河南邊平行開闢新運河(紫色區域)。
- Jul 07 Wed 2010 00:00
五條港之「老古石渡口」
- Jul 07 Wed 2010 00:00
五條港之「松仔腳港」
安海港北側分支松仔腳港源自仁愛街41號、43號之間的小巷,蜿蜒過忠明街流入海安路海安路二段128巷。 當年馬雅各醫生來臺在府城西門外的看西街(今仁愛街43號)租屋,前屋為禮拜堂,後方闢為醫館,作為在臺傳教之起點。
- Apr 19 Mon 2010 00:00
五條港之「原安平第一橋」
- Nov 03 Tue 2009 00:00
消失的臺江內海~歷史與變遷
- Oct 27 Tue 2009 00:00
台南公園之文元溪
文元溪
原為府城北門外的天然河流,發源於臺南臺地流經燕潭,向西流注入臺江,在明鄭時期之水道尚深,漲潮的時候附近的居民常以竹筏載運農產品溯溪而上在燕潭貿易,至道光年間台江陸化後,文元溪就無法再通航。
- Oct 26 Mon 2009 00:00
台南公園之「燕潭秋月」
- Oct 19 Mon 2009 00:00
竹溪另一支流大林溝
依照清道光10年陳國英在「台灣采訪冊」<水勢> 所記: 「溪仔墘溪源出東門外太爺廓前,南流大橋頭,過竹溪寺邊,轉過曾蔡二姬崙,旋轉經溪仔墘,溪流鹽場,注台江。此郡城外第一條之左分水也。」
- Sep 20 Sun 2009 00:00
南湖競渡
台灣划龍舟活動起源台南市,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赤嵌筆談》之三「台海使槎錄卷二」紀錄:「自初五至初七,好事者於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杉板魚船爭相奪取;勝者鳴鑼為得采,土人亦號為鬥龍舟。」
- Aug 13 Thu 2009 00:00
柴頭港溪「石頭坑」探索
- Aug 08 Sat 2009 00:00
府城枋溪「溝仔底」探索
枋溪又稱溝仔底,為德慶溪的主要支流,枋溪流過的地方地勢較為低,其低漥地帶被稱為溝仔底,不過後來溝仔底地名範圍縮小,專指民生綠園東邊河段及太平境基督教堂後方河段。日治以來,這些河段逐漸改為涵箱暗渠,成為今日的巷道,1944年後枋溪已由地表消失。
- Jul 29 Wed 2009 00:00
走過莊雅橋街再訪福安坑溪
- Jul 26 Sun 2009 00:00
水船港-南廠運河與下林仔水
小時候每當放學時騎著腳踏車從夏林路經永華路到金華路時,有一個腹地很大的水萍塭紀念公園,小時候不覺得那裡有什麼故事後來才知道原來以前是港埠,後來港埠淤塞,只剩下一大片水窟,隨著都市發展乃至漁塭之出現,魚塭地成為蓄滿浮萍的水池,稱之為「水漂塭仔」。而水萍塭位於舊地名下林仔一帶,所以一開始就先以古地圖來說明下林仔與水萍塭的歷史淵源。
- Jul 25 Sat 2009 00:00
哨船港-北廠運河
雍正三年(1725年)因為戰船的需求增加,同年在福建省設立三座軍工廠,而在今台南市立人國小後方附近設立「台澎軍工道廠」,是台灣所設置的第一座軍工廠屬台灣道專管,負責台澎水師轄下九十八艘戰船的修造工作, 所製造的戰船皆是中式帆船,為1752年臺灣縣城池圖左下方之「船廠」(俗稱大廠、北廠)。
- Jul 16 Thu 2009 00:00
枋溪另一支流「油行尾」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