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三年(1725年)因為戰船的需求增加,同年在福建省設立三座軍工廠,而在今台南市立人國小後方附近設立「台澎軍工道廠」,是台灣所設置的第一座軍工廠屬台灣道專管,負責台澎水師轄下九十八艘戰船的修造工作, 所製造的戰船皆是中式帆船,為1752年臺灣縣城池圖左下方之「船廠」(俗稱大廠、北廠)。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蔣元樞編繪重建臺灣郡城圖,又查附北門外之軍工大廠,舊制並無城門;今又添建大廠門一座,以資鎖鑰:於海疆捍御之方,層層嚴警,洵稱金湯鞏固、山海敉寧矣。
蔣元樞重修軍工廠,周樹木柵,並修葺廠內天后宮及風神、潮神、魯班各廟,可以看到場區內鋸木頭及修造船艦的樣貌,將維修完成之船艦從柵口順流而下至台江內海。
鼎建台郡軍工廠圖說:「台郡軍工廠,事隸台灣道專管。 設廠在郡治之小北門外,廠內系貯木料、釘、鐵、油、麻諸物要地。 舊時僅建小屋二進,規模卑陋;不但貯物無地,而驗船時文武官僚竟無托足之所。 元樞修竣城垣後,蒙憲委護道篆;竊念軍工重地,興建自不可緩。 謹捐資建造頭門一進、大堂一進;堂之左右環建廂房十四間,以為釘、鐵、油、麻諸庫。 堂後建屋一進,計七楹,為司稽察廠務者住宿之所。 廠在城外,向無關閉;茲繞廠另建木柵並設廠門一座,撥役以司啟閉。 其廠之北隅,向建天后神祠,日漸傾圮;亦為修葺。 現在規模宏敞、鎖鑰嚴密,於軍工重地實有裨益。」
1907年台南及安平市街圖,軍工廠在日治時代被拆除(遺址在今臺南市北區安民里),「北廠門」就是軍工道廠的入口,當地人稱為「大廠口」。
1875年台灣府城街道圖,哨船港道原在德慶溪下游出海口處,因淤沙阻滯航道,大船無法進入,台灣道臺於是招租鹿耳門新墾埔地,把所得經費用以疏濬清理開通德慶溪北面的支流,這就是後來的新哨船港。
德慶溪北面的另一支經北華街,沿元和宮、立人派出所北側,至海安路三段59號(安民社區活動中心)。
再從安民社區活動中心後方流經臨安路二段90巷,接臨安路二段91巷( 哨船港遺址位於裕民活動中心),原本臨台江內海後來內海淤積,德慶溪之水路逐漸淤淺大船難以進出,就以人工疏濬的深航渠道便於軍工道廠戰船進出,後來水路逐漸淤淺,大船無法進出,僅剩下維修漁船與商船功能。
臨安路二段91巷,在日治時期淪為排水幹線,因水患頻頻,為都市發展之需遂予以填平,「哨船港」水路已不復見。
臨安路二段91巷匯入西河路(德慶溪後段),出民權路三段後流入舊運河通安平。
當時臺灣府知府蔣元樞在臺灣多項建設,並著《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其中就有「鼎建臺澎軍工廠碑記 」立於赤嵌樓內,述說著台灣海域防衛的重要性。
重修軍工廠圖石碑記載媽祖廟及船廠的位置,水浪為台江內海可見船廠離海岸線很近,後來因泥沙淤積,於道光五年(1825)又設置另一「軍工府廠」,來分擔修船事務,然而因為諸多原因,軍工船廠慢慢沒落,光緒二十一年(1895)退出歷史舞台,如今只有兩塊石碑留存,見證軍工道廠的歷史興衰。
台南市中西區忠孝街媽祖樓廟址原是供水手休息之草寮,後來因媽祖香火靈威顯象之故,於乾隆二十年(1755)集資建廟,將香火安奉閣樓上,故命名為「媽祖樓」,為軍工道場官兵及船頭行、郊商店鋪之信仰中心,道光廿一年(1841年)曾經重修,留有〈重興天后宮碑記〉之名錄上可見「軍工道廠」及「軍工府廠」。
雲海龍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