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划龍舟活動起源台南市,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赤嵌筆談》之三「台海使槎錄卷二」紀錄:「自初五至初七,好事者於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杉板魚船爭相奪取;勝者鳴鑼為得采,土人亦號為鬥龍舟。」
乾隆二十九年(1764),台灣知府蔣允焄擴建法華寺,隔年將寺前窪地加以濬深蓄水,引用竹溪在法華寺前挖濬「南湖」,用以蓄水防洪,也做為端午競渡場所在法華寺前南湖舉行。
根據連雅堂《台南古蹟志》記載,半月池在小南門外,廣可十畝,即南湖也,左受蓬溪,以接內山之流,右出大南門,經新昌里,蜿蜒入海。知府蔣允焄濬之,為旱潦蓄洩之資。又建半月樓其上。端午之日,召妙齡妓女,衣輕綃,持畫槳,競渡於此。水花一濺,脂肉畢呈。太守顧而樂之。閤城男女逐隊以觀,極一時之盛。
竹溪發源自東區竹篙厝庄,蜿蜒北流經過本里法華寺前,再折而西南流進入南區。因過竹溪寺,得名竹溪,此溪流即《台灣采訪冊》所記載的「溪仔墘溪」(<水勢>)。
1916年臺南市町名調圖尚可見到南湖畔,竹溪流經法華寺前,形成一彎度頗大的曲流,流水侵蝕而使法華寺前的地勢特色低窪,昔有南湖景色。
參閱1944年臺灣堡圖,南湖水則早已乾涸填平。
法華寺所在的地勢較為高亢,可能係原地貌看似土牛在臥,故名。志書中提到南湖有「湖山林木之勝」,此處的「湖山」應該是指南湖與臥牛山。
此處風景優美,在過去有不少文人在此吟詩:
康熙五十九年(1720)貢生陳文達,《臺灣縣志·藝文志》「泉籟共幽清。法雨敲仙唄,疏煙濕磬聲。蟲吟物外想,蝶夢幻中生。頓覺無塵礙,道心處處明。」
乾隆十一年(1746)巡臺御史六十七首詩,《重修臺灣府志》「竟成禪室新迦葉,無復名園舊主人。漫說當年迷蝶夢,而今誰是獨醒身?」
大正八年(1919)臺南詩社遷於寺中,當時文人雅集齊聚於此處。
民國四十五年(1956)臺南市文獻會將「法華夢蝶」列為府城十二勝景之一。
圖中法華寺在竹溪北岸,為台南市四大名寺之一,原為明鄭遺老李茂春的故居,於明永曆年間所建「夢蝶園」,於李茂春死後,改為準提庵。康熙二十二年(1683)首任知府蔣毓英擴建易名為「法華寺」。乾隆二十九年,知府蔣元焄重修廟宇,建南湖書院與半月樓。
辜婦媽廟配祀黃寶姑,傳說在清同治年間,寶姑因矢志要為未婚夫守節,到法華寺拜佛後,乃自投於寺外半月池而亡,日據時湖水尚且倒映如鏡,光復時已完全淤填成田地。
法華寺放生池示禁碑記 洪毓琛
欽命按察使銜臺澎兵備道加提督學政洪示:
寺前池內,鱗介放生。
嚴禁住持,附近軍民,
不許捕捉,永遠遵行!
如敢故違,立拿重懲!
同治二年(缺)月(缺)日泐石。
法華幼稚園後方「法華寺前」約有一層樓的落差。
在府連路上的法華幼稚園乃昔日南湖遺址。
<新濬永康里南湖碑記>記載,南湖為乾隆三十年(1765)台灣知府蔣允焄倡濬者,因「城南法華寺前十數武,有地沮洳(按即低窪而漸濕),廣可數畝……今因勢利導,涿者而為澤。」
《續修台灣縣志》卷七<藝文.記>疏濬南湖後,「旱則引有源之水,以供車戽;澇則導入竹溪,決而洩之。是以旱澇均有利而無害」。同志書又記載,南湖疏濬後,又在法華寺之左設書院,稱南湖書院,其地有湖山林木,南湖競渡,舞榭亭台諸勝,景色雅緻。這些勝景在日治時代仍有殘存者,現今均已不見。湖水則早已乾涸,其地也設立法華寺附設的托兒所了。
日治時期臺南月見堂照片,推測因該就是清代的半月樓遺跡。臺灣文獻叢刊28提到:蔣金竹太守(允焄)親濬之,為旱澇蓄洩之資。建半月樓其上,五日觀競渡於此;畫槳錦帆、金玉管,極一時之盛;可謂為政風流者矣。今則寒葦荒蛙,蕭然滿目。
當時法華寺前方的半月池為「南湖」,傳說南湖原是「臥牛穴」,內有一隻躺臥的神牛,常在池中翻滾作浪,擾亂居民。後來蔣允焄就在湖畔建一座「觀月樓」,形如綁牛索的木栓,把神牛給栓住了,後來南湖又恢復平靜了。
在府連路上的法華幼稚園斜對面的空地為昔日南湖東南畔之半月樓遺址處。
1924年台南市全圖與現今地圖疊合,再現今都市發展下南湖競渡已不復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