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頭港溪

 

17a.png

1652年荷蘭人所繪製的17世紀安平圖,曾為府城海陸交通的運輸地點,被荷蘭人譽為 「綠谷」groendal,乃兩岸林木茂密的河谷之意。

 

柴頭港為原台江內海沿岸之港口,明鄭時期就有人移居拓墾形成聚落,稱為柴頭港民社。道光三年(1823)之後,港口機能衰退,村莊遂敗落。日治初期之柴頭港庄僅有10戶,15人。柴頭港塭庄僅有1戶,1人。(土屋重雄,1897:276)

 


柴乾隆十二年臺灣縣圖.jpg

乾隆十二年(1747)臺灣縣圖,圖中可知柴頭港溪為郡城外第一條之右分水線。

 


14a87c9859349f.png

根據清代重修台灣府志圖中大北門外有柴頭港溪,因河道常見石粒堆積,俗稱「石頭溝」,地層以現代沖積層為主,土壤主要由砂、礫及細粒之泥質所組成,因在河床上即散佈大量的海相化石而得名。

 

相傳在以前此河道會湧出石頭,若出至第一百顆,台灣將出現皇帝。後來被知府蔣元樞知曉後,就在後甲栽榕樹破壞該地之風水。

 

 

柴頭港溪流域圖-me2.bmp

日治台灣堡圖中柴頭港溪流域圖,全長5.6公里,為台南市東部與台南縣永康市的邊界。主要的支流及埤塘有大橋港(永康中華西街122巷)、小橋港(今砲校內發源,西南流入支流)、萬裕碑,據傳原有大,中,前、後,東五埤(今五王市場,振興路,六合路一帶)。

 

 

柴頭港溪名稱由來有二種說法:

 

1、柴頭港溪是北上諸羅縣或南下府城的水陸交通轉運站,昔日渡溪須踩踏「柴頭」木板過溪故而得名。

 

2、柴頭港溪南岸是清代(北壇義塚範圍),在文獻中有相關記載:「乾隆十七年,知縣魯鼎梅在北壇前葬積年棺柩一百六十具於此;海會寺前買地埋旅櫬一百八十餘具於此」,可知正覺寺與開元寺附近以前都是墓仔埔(綠色區塊都是墓地範圍)。早期移民來台的人,死後難免會想要回鄉下葬「落葉歸根」,石頭溝剛好成為運柩的便道,順著溪流運至台江出海口,再換船送回故鄉,在棺材前方會放置神主牌稱「柴頭」,故名為柴頭港。

 

柴頭港溪上游水源不豐富,河床上石粒堆積,若要藉由此溪運柩棺木恐難以航行,雲兄認為第一種說法由來比較合理。

 


14a87c9824724f.png

柴頭港溪發源主要有兩處源頭,發源於東寧公園內的窪地,與德慶溪同一分水嶺,及光明街的高地。另一源頭發源於陸軍砲兵學校內。

 

1569ffb49370d0.bmp

1974年航照圖,可見東寧公園內之柴頭港溪源頭水潭濕地。

 


14a87c95ec8618.png

東寧運動公園內柴頭港溪源頭的涵管曾是台南縣市的界址,涵管東邊以前是屬於永康鄉的土地。三十年前源頭生態改變,台南市政府加以裝設排水涵管,埋藏了這自然生態的排水秘辛。

 


14a87c95f887ce.png

柴頭港溪源頭位於東寧公園內的濕地,九十三年間地方爭取設置人工濕地,希望發揮功能,減少家庭廢水。獲國民健康局輔助興建具備處理居民生活污水的人工濕地及生態水池各一座,因設計不當,人工濕地幾成一灘死水,蚊蟲滋生,惡臭難聞。近年來,人工濕地水源枯竭,為了避免濕地內的死水孳生病媒蚊,目前濕地已乾涸填平,源頭從此消失。

 


14a87c98cec3c5.png

現在這裡還放著當時人工濕地的計畫如今看來真是笑話。

 


14a87c957ef7dd.png

柴頭港溪從東寧公園經後甲國中大門內,流往東興公園。

 


14a87c9674e3d9.png

東興公園裡的小池塘,都是當時河川的谷地整建而城。

 

 

東豐公園箱涵.JPG

東豐公園旁之箱涵,柴頭港在此處轉為地下箱涵。

 


14a87c95bad125.png

過東和路後進入東和路159巷。

 


14a87c9915c341.png

護東宮前方的東和路159巷地勢較低。

 


14a87c952bd69b.png

小東市場(兵仔市)以前是個低窪地。

 


14a87c980d0562.png

沿著東和路159巷過小東路接小東路147巷過在東豐路經(豐興公園)在前方東豐路501號大樓旁流過。

 


14a87c971a3de6.png

發源於陸軍砲兵學校內經東興路原為柴頭港溪河道,在未開發為住宅區前,本里係為飛砂漫天的砂地,故稱該河段為飛砂溪。

 


14a87c96bdd01e.png

東興路與小東路一帶還能看見當時的地形的落差。

 


14a87c9742658d.png

至東興路底在東豐路旁匯集各方小水而成柴頭港溪,溪谷在東豐路以北漸次寬闊而深,谷底與坡頂高差常在十公尺以上,形成台南市與永康市的天然界線。

 

 

航照圖.jpg

在民國七十一年林務局測量所航照圖中柴頭港溪上游兩條河流水質清澈並未加蓋,沿岸為水池區,交會處東豐路尚未開闢。

 


14a87c97d8aa15.png

從東豐路451巷東豐路旁大樓的後方,柴頭港溪從地下箱涵從見天日。如今變成一條臭水溝,看見前方的告示牌顯的很無言。

 


14a87c94f3b561.png

夾橋,這座無名橋才是橫跨柴頭港溪第一座橋。

 


14a87ccb7019f3.png

從勝利街2巷流入柴頭港溪的汙水,此段開始流經人口密集之永康精華地區,造成下游河段水質不佳,主要污染來源為家庭用水。

 

 

經寶仁小學.png

柴頭港溪中段沿勝利街2巷92弄接開南街275巷24弄往北流,經勝利國小、寶仁國小、崑山高中、聖功女中,沿岸流經四所學校。

 


1569ffb4b06859.bmp

另一支流源於中興街35巷,往西流過中山東路,經中華路286巷至永康「公七公園」一帶,在1974年航照圖中還能清楚的見到林木茂密的樹林,荷蘭人所稱之為 「綠谷」groendal。

 


1569fef963dc2f.jpg

在中華二路旁的教會聖地內還留有一段柴頭港溪的濕地,如今日漸消失。

 


1569fef956db2e.jpg

支流從「公七公園」往西流經勝學路至中華二路南邊今家樂福停車場匯入柴頭港溪。

 


1569ff27b3ccba.jpg

整治之後的柴頭港溪來到此段還能隱約感受到青山翠谷之意境,此處在風水上稱之為蓮花穴。

 

 

崑山.JPG

柴頭港溪流經崑山中學北側,兩岸緊鄰住宅,為配合現有地面高程,採用傳統三面水泥封底或混凝土表面砌塊石工改善,兩岸配合施設五公尺之水防道路,整治成醜陋的水泥河道。

 


1569fef9481d35.jpg

荷蘭時期在今開元橋附近,興建之「大橋」清代為官道,在大橋、小橋設汛塘派兵駐守。

 


1569fef9aaea16.jpg

流經海會寺北側段(據說蔣公子在溪畔勒一石碑,鎮住地脈,使這地脈不會亂竄),再經聖功女中側折西。

 


1569fef99c81c7.jpg

來到聖功女中後方,環境自然幽靜,此處可見原生河岸植被。植被可以穩固河岸減少土壤侵蝕,維持生態系統,還有淨化水質的功能。在另一側則是水泥建造的堤防,造成景觀嚴重破壞。

 

 

田螺穴.jpg

大武街401巷,昔日所在之沙丘山形底寬頂尖,如田螺殼的圓孔,此處在風水上稱之為田螺穴。

 


1569fef986473c.jpg

最後於正覺寺北側出海,根據Philip Meij《梅氏日記》記載: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國姓爺先鋒部隊於此處Zantecang的磚窯旁邊登陸,南下至達普羅民遮城。

 


1569fef9917ee6.jpg

福德祠簡介:「廟昔建於柴頭港,為商船出入之中心.....」。廟左側之石碑記載乾隆三十七年桂月重修,可見福德祠建廟甚早,是柴頭港民社信仰中心,民國三十七年重建福德祠而成今日之現貌。

 

乾隆三十七年「重修柴頭港福德祠碑記」記載:柴頭港福德祠附近有北壇地藏菩薩廟宇,因此有「佛祖山仔」之稱呼。

 

乾隆三十七年台灣知縣奇寵格,曾在廟旁修建北壇地藏廟與將軍祠,經訪問正覺寺裡面的師父說,地藏廟原址就在正覺寺的大殿位置,福德祠原址不變,但奉祀陳永華的將軍祠已經不知原址在何方。

 

 

正風里.png

民國十年(1921)台南地形圖中柴頭港福德祠建於出海口南岸(今現址),因沙丘地貌,形勢如虎蹲之,風水極佳。於道光三年,曾文溪改道後,台江淤積,柴頭港民社港口逐漸喪失功能,村莊因此敗落,柴頭港溪過正覺寺一路往西北流至鄭子寮匯流鹽水溪。

 


結語:

目前柴頭港溪採用老式的「三面水泥工」方式工程整治,兩旁整治成水岸公園和自行車道,把原有的溪形變成水泥堤防,阻隔了陸域與水域的棲地連結,此工法不但無法產生水質自淨的功能,卻造成水質更加混濁會造成河道優養化現象,導致藻類的大量繁殖,魚群與水中生物死亡的現象,生態日益耗竭,令人憂心。

 

原排水規劃較重視防洪安全及經濟考量,較欠缺環境生態之整體思維,排水工程皆以三面RC施工,希望市府改用生態工法來整治溪流,在河岸處培育原生植被,減少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的工程來進行,減少水泥化設施,兼顧生態與景觀空間。

 

參考文獻:

重修臺灣府志、台灣采訪冊水勢考、永康鄉志、(中國方志叢書,土屋重雄編)、(孔憲法,台南市的地理與生態特質)、台南市蘭心巷街道景觀改善工程、田野訪問。

 

雲海龍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雲海龍吟 的頭像
    雲海龍吟

    雲海龍吟

    雲海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