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溪又稱溝仔底,為德慶溪的主要支流,枋溪流過的地方地勢較為低,其低漥地帶被稱為溝仔底,不過後來溝仔底地名範圍縮小,專指民生綠園東邊河段及太平境基督教堂後方河段。日治以來,這些河段逐漸改為涵箱暗渠,成為今日的巷道,1944年後枋溪已由地表消失。
枋溪最早出現在1752年台灣府城池圖,所以就先以古圖介紹,圖中左側的德慶溪在中段有一支流注入其中,藍色的地方,即是枋溪。 城池圖中枋溪在清水寺前方,而在「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中在萬昌里之溝仔底條目中提到:溝仔底發源於現今延平郡王祠及奎樓書院前,在銀同祖廟附近匯合後北流到清水寺前與另一支流匯集再北上。
所以溝仔底的發源處有兩個地方:
1. 源自東門圓環 ( 山川台 南端 ) 西附近。(因文獻記載較完整所以就先探訪此溪)
2. 源自開山路延平郡王祠附近,流經油行尾、銀同祖廟、清水寺、吳園,終注入德慶溪。《 詳全文 》
另一支流山仔尾溝源自建業街昭忠祠附近(已拆除),流經永華宮原址前、臨水夫人媽廟後、馬公廟前、清水寺,匯入枋溪。
由文獻畫出當時的溪流,沿著府前路1段122巷子裡還能感覺到當時河道的地形,在奇摩地圖中還能見到彎曲的道路。
從東門圓環 ( 山川台 南端 ) 西一帶發源,大約在府前路1段前附近。
在府前路與萬昌街5號旁的巷子進入 (府前路1段90巷34弄 )
經過奎樓書院前直走。
來到分叉路往府前路一段122巷68弄。
過建業街經過銀同祖廟左手旁的巷子(參考下圖)
在清代很多從大陸同安移居到這邊,同安還有另一個稱呼叫「銀同」,曾經興建有公廳,因兵民彼此衝突衍生治安問題被拆除。至道光22年 (1842) 建銀同祖廟於現址,其前身是同安會館,同安人來臺時沒地方住即會來此暫住這邊,當時稱其地為溝仔底,蓋本廟為德慶溪支流溝仔底所流經環抱之故 。
在銀同祖廟後方府前路1段122巷68弄匯合後北流到清水寺。
過府中街來到府前路一段122巷流往友愛東街。
來到民權路一段199巷順便一提,傳聞昔日有一慈悲為懷的婦女,樂善助人,坊里稱之四嫂而不知其名,因此其所居住的巷便稱為四嫂巷。在四嫂巷的東側有金葫蘆,故諺曰「四嫂腳踏金葫蘆」。
府城名人蔡胡夢麟在其著作之「嶽帝廟前」書中提到有「四嫂腳踏金葫蘆,七娘手摜紅布袋」的俗諺,經考證金葫蘆講的就是振發茶行之商品標誌,今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一段137號。 紅布袋巷在今開隆宮前,因崇祀七娘媽,府城居民做十六歲要換小紅袋,兩地相隔二百多公尺,所以才有此句俗諺講述。
過友愛東街往開山路3巷。
過友愛東街進入開山路3巷稱水流觀音街,這條古街道原本是清代枋溪的河道,後來河道淤積而成為路面。在清水寺「鼎建清水寺碑記」曰,清水寺「條水宛曲,匯而流經,俗稱溝仔底是也。」
清水寺裡面觀音菩薩神像,祂的原料原本是一棵漂流木,當時木頭便是從這條河流漂流過來,因此得名。
現在路上還可以看到兩層樓的古街屋。
枋溪流經(開山路3巷)至清水寺前方,與發源於山仔尾溝的溪水經(開山路29巷),古名「清水寺街」至清水寺前方,匯集後再北上。
沿青年路14巷,過青年路進入中山路8巷。
再過中山路,進入中山路23巷。
入台南測候所(鷲嶺東坡)太平境教會前。
流過中山路23巷內的太平境教會後門。( 昔日的大門 ) 在沿著公園路民房後方。
昔日教會大門面向溝仔底,所以稱為溝仔底教會。( 翻拍太平境教會120年史104頁 )
太平境教會旁為枋溪轉折處,常有屍體骨骸在此堆積,為避免陰魂作祟,清代乃有土地公廟接引,並以太平為境名,以求地方平安。
經過枋橋頭,原橋今在文峰茶莊正門口前,而旁邊有一座福德祠,都在日治時代被拆除了。
《重修台灣縣志》記載「大枋橋……偽時(明鄭)建……架木為梁,舖以大枋,故名。」(卷三<建置志‧橋渡>)後來由枋橋逐漸演變為枋橋頭此一地名,並且也以此命名街巷,稱枋橋頭街。
1752年、1807年的臺灣縣志記載,枋溪向北流至臺灣府城區中心,要往來城市的東西半部,就必須橫渡枋溪上的枋橋,其所在的街道因而稱為枋頭橋街(公會堂前方),是18、19世紀臺灣府城的交通樞紐之一。
連長瑞(連橫祖父)於道光、咸豐年間在府城坊橋頭經營芳蘭號煙鋪,販賣鴉片,收入頗豐。光緒十九年(1893年) ,連家始踏入樟腦煉製,每年產量可達數萬擔獲利達數十萬兩金,為當時漳州與台南兩地的巨富,惟因日本佔台後被沒收資產,家境中落。
入吳園內的小水塘為枋溪會合的低窪地,以前是何斌宅邸的碼頭。
沿吳園公會堂右於蕃薯崎東側,在現今的民族路華納威秀前注入德慶溪。
民族路華納威秀大門前方為昔日竹仔行街,此處有座橫跨枋溪的橋,為竹仔行橋(陳君豪,2011:6)
參考文獻:
王建民《台灣政商家族》、 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 續修台灣縣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