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三年(1823),曾文溪改道南流入台江,洪水挾帶大量泥沙,嚴重淤塞台江內海,府城三郊海運貿易即受到影響,三郊為了保持航運通暢,於是集資僱工開通五條港運河,通往安平及四草湖。
台江內海慢慢陸浮成洲,從此鹿耳門水深剩無幾尺已成廢港,而大員港只能容小船進出,所有的大船開不進來,只能停靠國賽港,所以在同治元年(1862)三郊集資僱工開闢一條人工運河由國賽港到鹿耳門,再由鹿耳門開一條小運河經四草湖至安平,往來於大員港與五條港,由於河道利用竹筏運輸貨物,故稱竹棑仔港。
光緒二十一年(1895),三郊對外貿易銳減之情形之下,已無經費疏通淤沙,最後就無法通航,昭和5年(1930)稅關隨港道裁撤,最後成為嘉南農田水利會的排水道。
由台灣堡圖1898~1904年的「竹筏港」河道長約15公里,由清朝港官黃任所負責開闢,為全台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
據說當時黃任開鑿竹筏港時,有一天夢見媽祖囑其不要開,媽祖並且補償他的損失,但黃任不信乃繼續開鑿。經過數日後,於開鑿時,突然地下湧出如豬血般紅色的水,依當時的說法是開鑿時刺到了龍肚(當時龍頭為四草,龍肚在媽祖宮,龍尾在土城)之故,從此之後媽祖宮的地理就此變了,同治十三年(1874)洪水浸蝕,沖毀了鹿耳門古廟。 資料來源:鹿耳門天后宮
這次先由綠色隧道航線(紅色線)開始踏勘至鹿耳門溪,圖中可發現四草大眾廟旁就是大家所稱的竹筏港水道其實原先沒有這條水道,綠色隧道才只是分支,竹筏港過大眾街至運鹽古運河匯流四草湖。
荷蘭海堡於一六五六年的一場颱風被大水湮滅,照道理講以沉入溪底,而在台灣堡圖中怎麼還能見到疑似海堡的建築呢? 以這張堡圖來看,在此之前大眾廟旁是有座方形建築,但為何不見當時的學者提出,今在海堡橋位置下,所以本人懷疑並非海堡遺址。
據說海堡橋下出土的磚石疑似荷蘭人的古建築物但不能證明為海堡遺址,但有些學者題出真正的海堡以沉埋於溪底。
參考十七世紀熱蘭遮市附近的海圖,荷蘭人據戰略之險在四草築熱勿律非城堡 (Redoudt Zeeburch)「海堡」圖中紅色屋子,架有六門大砲,與熱蘭遮城呈犄角之勢,以控制台江周邊海域。
補充:
摘至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台南市 為了保護進出大員港的船隻,以及加強攔遮城的守備,荷蘭的第三、第四任長官均力主在北汕尾建築城堡。(盧嘉興,1965:39-42)城堡在西元1631年又改建為三層樓設防塔,上層架有六門大砲。(台灣老地圖<下冊>,1997:49)城堡的工事在當年已經完成。(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1990:72)高潮時,會浸水。西元1656年毀於暴風雨。(盧嘉興,1965:42)。
十七世紀海圖與現今地圖比對,可見海堡遺跡約在大眾廟前四草湖裡。
想體驗竹筏港的生態如今僅存四草大眾廟後方的綠色隧道約800公尺的觀光航線,全票150元,往返30分鐘,於民國77年規劃成為紅樹林的一級保護區,(為五梨跤、水筆仔、欖李、海茄苳)四種主要紅樹林,有台灣袖珍版的亞馬遜河之稱。 沿途景點:全國最古老紅樹林家族、荷蘭海堡遺址、喜鵲巢、高蹺鴴、彈塗魚、招潮蟹等。 (以下生態資料引用自紅樹林保護協會)大概介紹一下
五梨跤又名「紅海欖」,與水筆仔同為台灣主要紅樹林植物中屬於「紅樹科」的樹種。這裡的五梨跤為台灣最大株。
水筆仔(Kandelia obovata Sheue, Liu & Yong) ,分類上屬於紅樹科(Rhizophoraceae)。為胎生植物。 又名「茄藤樹」,成熟的胚軸形狀像一枝筆,因而得名「水筆仔」,由於遠望像小茄子,大陸稱「秋茄」。
綠珊瑚(Euphobia tirucalliL)別名:綠玉樹、乳蔥樹、白蟻樹、光棍樹。原產於馬達加斯加,西元1645年間由荷蘭人引進台灣。
欖李屬於使君子科(Combretaceae)葉子互生;厚厚的葉片,只為保存更多的水份;先端凹陷,好像烏魚子的模樣。
土沉香屬於瑞香科植物,是常綠喬木,高6至20米不等,樹皮平滑,淺灰色或深灰色,木身白色或淺黃色,因而又稱「白木香」。 半落葉性喬木,含有乳液,具刺激性,沾觸皮膚引起紅腫,誤入眼睛,其害尤大,故英名為 blinding tree 。木材燃之發出沉香味,可為沉香代用品,故名土沉香。
海茄苳,屬於馬鞭草科,葉片較小而寬,葉背會泌出鹽分。
海茄苳的棒狀呼吸根,是由地下橫行的根系垂直向上發展,由土中伸出泥土呼吸,在漲潮時不會高過呼吸根的高度,所以呼吸根的高度為漲潮時的高度。
「雷公蟳」 學名應為「兇狠圓軸蟹」,據說被牠夾到只有在打雷時才會放開。
進入綠色隧道,大家拿起相機猛拍。
前方白色水閘門為綠色隧道盡頭。
穿過綠色隧道盡頭為釐金局遺址,竹筏在此處回航。
三郊在竹筏港開闢後,共設有三處「釐金局」以收取釐金,用來疏濬與維護港道的費用,也是清代課徵關稅的地方。厘金為貨物稅前身,厘金徵收百分之一,即一厘,故名厘金 或(釐金)。並非度量衡中的「釐」那就變成是千分之一公尺喔!
前面有鐵牆圍住從旁邊看就很清楚,這間是日據時代鹽田晒鹽用的抽水站,此間為釐金局遺址僅是四草大眾廟的說法,真正的釐金局位於台灣鹼業公司安順廠前排水路南邊的鹽工宿舍南邊50公尺,約在釐金塭、鹽夫舍附近目前已廢不存在,正確位置待考。
旁邊為日據時期引進海水的水孔。
抽水站旁的水閘門。
水閘門後方的水孔。
水閘門另外一邊的竹筏港目前列為保護區,可通往大眾街與本田路二段交會口。
竹筏港從釐金局遺址旁轉西北至本田路二段與四草大道交會口東南方。
過本田路二段與四草大道交會口,竹筏港沿著機車專用道旁流過。
來到本田路一段150號前,磚造房舍後方才是真正的釐金局所在處。
為了找尋真正的釐金局遺址,雲兄到了鹿耳門天后宮詢問廟方人員證實在本田路一段150號後方的釐金塭為真正的釐金局的所在地。
特地來到本田路一段150號後方的釐金塭,釐金局已不存在。
補充:摘至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台南市 清代在竹筏由鹿耳門口進入竹筏港不遠處的港仔西南岸,設置了一座八角亭,即釐金局港仔寮分卡,向過往竹筏徵收通行費,以作為修浚河道之費用。
(盧嘉興,1961:103) 有時因天色已晚,就在關卡外搭寮等待,因此該址被叫作港仔寮。日治時代成為鹽工搭寮的地方,後來改建為宿舍,稱為鹽夫舍。 日治時代,因嘉南大圳貯水庫完成,曾文溪失去了上流的水源,所以下游不能通行竹筏,因此廢止溪筏通行,釐金局也隨之裁撤。(盧嘉興,1961:136)
本田路一段往北汕尾路方向,前方民宅截斷竹筏港道,後方磚造房舍為鹽夫舍。
港仔寮(鹽夫舍)現今仍有數排磚造房舍,或稱「鹽務舍」。
過港仔寮(鹽夫舍)於北汕尾2路550巷旁流出至鹿耳門橋。
本田路一段與北汕尾一路交會口處的鹿耳門橋流往台南市第十三公墓方向。
過台南市第十三公墓旁的萬善祠前流往鹿耳門溪。
前方紅色屋簷為萬善祠流至鹿耳門溪,我身後方。
竹筏港道過鹿耳門溪北上接竹筏港溪,因時間的關係就先踏勘到這裡,如有時間在往北上至七股國賽港。
建議:希望能打通竹筏港水道往北連接至七股潟湖。
後記:
坐一趟綠色隧道原本是想體驗四草的生態之美,其實對竹筏港歷史有了解的人就知道這裡有幾個疑點?
一、大眾廟後方非原來竹筏港道,而是日據時代所挖掘的排水道。
二、海堡遺跡以沉埋於四草湖底。
三、真正釐金局位置在本田路一段150號後方。
以上只是根據文獻做出合理的推理,現今有些人士自以為對文史稍有研究就大肆喧染,竄改歷史以提升個人的名氣,而誤導了歷史真相,雲兄只是釐清事實,並非再掀爭議。
如果大家都知道那是錯的,即使積非成是也應該要正本清源而不該繼續傳播,如有錯誤,請各位大大不吝指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