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年7月11日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司令(雷理生)抵達澎湖,開會決議在澎湖風櫃尾建立城堡作為貿易據點,期間為了貿易與明朝政府開戰。

 

1624年8月3日宋克來到澎湖,接替雷理生出任澎湖風櫃尾城指揮官。

 

1624年8月25日接受明朝政府的要求無條件撤離澎湖,並拆毀澎湖堡壘(風櫃城),轉往福爾摩沙。

 

1624年8月30日宋克自澎湖來到台灣後,為了在台灣沿海尋找適當的港口做為商貿基地,開始勘查與測量台灣西部沿海一帶航行水域的水深、島嶼、沙洲、淺灘、暗礁和沿岸地形地物等供航海使用的地圖,水深資訊對於大型商船極其重要,可避免誤入淺海區域而觸礁擱淺。

 

 

消失的臺江內海~歷史與變遷

1623年 M.C. Comans來台時期所繪製的地圖,從魍港、北港、加老灣至大灣沿海一帶的海域,清楚描繪出台江內海之輪廓與水文資訊。水手藉助圖上布滿放射狀的方位線和羅盤的使用,確保在海洋上不會迷失方向。

 

1622年七月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艦隊司令官雷爾生在日記上寫道:「在潮水最乾時為12呎,並算定其潮水滿時當在15~16呎。......」此為大員港最早的水深紀錄。

 

 

荷蘭港口圖.png

西班牙人於1626年菲拉(Pedro de Vera)測繪之「荷蘭人大員港口圖」原圖已失,水深四潯(4*1.828=7.312米)為台江最深處。

 

這張是1626年西班牙人根據間諜轉述所繪製之圖,而普羅民遮城是1653年完工,所以是不可能出現在圖中,有可能是後來被人引用此圖,重畫臺江內海並標示上普羅民遮城。此圖在時間上有明顯的錯誤,不過此圖註記之文獻可見荷蘭人來臺灣時,早就有日本人在此作貿易也亦有參考價值。

 

 

1629年荷蘭所測繪之台江內海.png

1629年9月荷蘭人所測繪之台江內海,台灣南部的一座大潟湖,簡稱台江,或叫作海翁掘「T Walvis Been」。

 

 

1603年陳第〈東番記〉已有「大員」、大武壠族「臺窩灣社」地名。

 

台江名稱的由來,認為可能是從荷蘭時期的臺窩灣「Tayowan」、大港、大灣轉化而來。

 

康熙六十一年(1722)藍鼎元《東征集》記載:「惟丙午之大捷,收鹿耳與安平。戰艦蝟泊於臺江,弁兵雲屯乎城闕。…」台江一名首度出現在文獻史冊。

 

乾隆十二年(1747)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記載:台江在縣治西門外大海,由鹿耳門入,各山溪之水匯聚于此,南至七鯤身,北至蕭壠茅港尾,舊志不載,今據沈文開輿地圖考增入。

 

由上述文獻可知沈光文於明永曆五年(1651)來台後撰述的〈臺灣地輿圖考〉中就有記載台江這個名詞。

 

 

康熙台江.jpg

康熙臺灣輿圖所見的台江內海區域,淺水處可以看見二台牛車涉水而過的景像。

 

 

消失的臺江內海~歷史與變遷

以現今地圖比對畫出台江內海範圍,紅色線為荷蘭時期之海岸線,由北到南沿著山子腳、卓加港(七股鄉篤加)、含西港(西港鄉蚶西港)、管寮港(安定鄉管寮)、安定鄉港口永康鄉洲仔尾至赤崁樓前。

 

在海岸線的外面沙洲由北到南是:馬沙溝海翁線加佬灣、隙仔嶼、鹿耳門北線尾、七鯤鯓,南北長約20公里、東西長約7公里。台江海岸線原在赤崁樓前,北到蕭壟、南至喜樹部落,外海沙洲與海岸線中間所圍繞而成的海域稱為「台江內海」。

 

明永曆七年(1653)台江水道可直接抵達赤崁城邊,台江一片汪洋,極盡舟楫之利。當時荷據之普羅文西亞街是全省集貨中心,本島所產的稻米、蔗糖、籐、鹿皮、鹿脯、角,皆經由台江運抵安平,再送往大陸、日本、歐洲。普街設有倉庫,以儲存貨物,儼然是個大港。

 

乾隆十五年以前的海岸線,北從今海安路、成功路末段會口、德慶溪口起、向西南伸向神農、協進街口附近,在向東東南至現永樂路南,仁和街,更轉西至長樂街143巷附近,並從此向東南,抵達保安北街,今保安宮之西福安坑口。其間景福宮、水仙宮一帶,形成一個灣頭地形,為船舶輻輳之地。原大井頭即舊渡頭已距海約450公尺之遠。

 

而道光三年(1823)原抵水仙宮、景福祠灣頭港道,因德慶溪、福安坑口海底三角洲的浮露,使海灣縮退。7月因颱風及連下7天7夜的豪雨,來自上游之雨水挾著滾滾土石氾濫成災,並在安定蘇厝甲附近直沖入海進入台江內海,導致曾文溪改道,為台江內海注入了大量的泥沙而日漸淤積,而許縣溪沿著昔日海岸線流下成為鹽水溪。

 

據姚瑩《東槎紀略》記載,「道光三年七月台灣大風雨、鹿耳門內海沙驟長變為陸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已淤積形成北邊四草湖、南邊鯤身湖,大部份江域變成海埔新生地,民眾開池養魚,昔日國際港口的盛況,如今已不覆見。

 

 

1640區域.png

1640年荷蘭人所繪製福爾摩沙圖可知,以前曾文溪出海口位置約在佳里區與西港區之間向西直流出海(今七股溪上游),之後才北轉至將軍溪。因此推測道光三年(1823)之前應該有數次改道而未紀錄。

 

 

文獻紀錄曾文溪河道變遷圖

 

區域4.png

第一次曾文溪改道,發生於道光三年(1823)歐汪溪衝破安定鄉蘇厝甲「蘇厝」, 經菅寮,向西注入台江,之後改名曾文溪,並誕生了鹽水溪、鹿耳門溪、三股溪。

 

第二次曾文溪改道,發生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6月,曾文溪主流經改由原北分支流經公地尾轉南經土城東邊由鹿耳門溪出海,至同治十年(1871)7月28日大風雨造成山洪暴發,鹿耳門溪舊流路則偏向南邊,沖毀古鹿耳門天后宮。

 

第三次曾文溪改道,發生於光緒三十年(1904),下游自公地尾轉由北支流經由三股仔入三股溪經國賽港入海,入台江內海處是今龍雄二號橋邊。

 

第四次曾文溪改道發生於民前一年(1911),下游改道自公地尾向西經十分塭青草崙入海,即今台南縣七股鄉十份村五塊寮與台南市安南區土城青草崙之間入海。

 

 

消失的臺江內海~歷史與變遷

光緒四年(1878)繪製的全台山輿圖,可見浮覆後的台江內海、蚊港、倒風港、堯港近來沙積僅容小舟進出,退潮見沙。

 

 

外武定里.png

台江內海陸浮後,形成一大片的海埔新生地(菅仔埔),道光七年(1827),由台灣兵備道孔昭虔核發墾照,吸引沿海一帶移民來此開墾,漸漸形成聚落。

 

初期只有五庄十三寮:和順寮庄「和順寮、中洲寮、五塊寮」,安順寮庄「溪頂寮、陳卿寮、南路寮、草湖寮、總頭寮、新寮、布袋嘴寮」,海尾寮庄「海尾寮」,溪心寮庄「溪心寮」,媽祖宮庄「本淵寮」。

 

大正九年(1920)合併嘉義縣西港仔堡的公親寮庄「公親寮」、學甲寮庄「溪南寮、學甲寮」,形成七庄十六寮,日治時期行政區劃為臺南廳新豐郡外武定里。

 


消失的臺江內海~歷史與變遷

曾文溪主流自公地尾(為永吉村原名)一分為二,南支流則經土城仔東邊,由鹿耳門溪入海、北支流經由三股仔入三股溪至國賽港出海。十份塭被沖毀而遷至公地尾西南處重建村落。水患之後改變了耕地界線,聚落也常因劃界不淸引起爭地糾紛。

 

 

蚵殼港庄舊址.jpg

蚵殼港庄舊址-今曾文溪溪底

大正三年(1914)十份塭再被沖毀,蚵殼港全庄被曾文溪洪水沖毀,庄民四散至公親寮和溪埔寮,同年溪埔寮建庄。昭和六年(1931)曾文溪治水工程完成後,部分居民在曾文溪以南重建聚落,稱為溪埔寮。
 

 

溪南寮舊厝.jpg

溪南寮舊厝地舊址

溪南寮興安宮沿革記載,昭和三年(1928)8月舊厝地的土堤被溪水沖毀,為了躲避水患全村人合力扛著竹籠次南遷至溪南寮聚落現地,有一部分的庄民扛茨遷徙到東邊二公里外重建聚落,稱為「新吉庄」。

 

 

曾文溪自古以來改道多次,因流量大、流域廣,在短期間內改變潟湖景觀,地形、地貌,猶如一條亂竄的蛇,在當時被稱為「青暝蛇」。居民在面對水患時,透過祭溪除了祈求庄神保護,也會在河道處設置「辟邪物」,防止洪患發生,成為庄民的守護神,而在安南區公親寮就有傳承百年的拜溪墘祭典祈求不再淹水。

 

 

石像.jpg

暴雨時常造成曾文溪氾濫,於昭和六年(1931)公親寮清水祖師吩咐,於曾文溪舊河道安放石劍獅、石象兩座厭勝物來鎮守溪流。

 

 


消失的臺江內海~歷史與變遷

昭和六年(1931)曾文溪河堤興建,鹿耳門溪及三股溪舊流路被切斷,曾文溪河道大致定型成現今的模樣,使青瞑蛇不再擺尾改道。

 

 

竣功記念碑.jpg

日本政府對於曾文溪的氾濫困擾已久,決定在昭和六年(1931)12月舉行曾文溪治水工事的興工,並迫使檨仔林遷村,直到昭和十四年(1939)6月才告竣。在西港大橋西北側的堤岸上設置了曾文溪治水工事竣功記念碑以供後人憑念。總工費金四百三十萬圓,堤防延長三萬九千三百七十二米。

 


消失的臺江內海~歷史與變遷

福州船政學堂1875年測繪的「台灣府城及安平海口圖」。當時有竹溪與二層行溪注入台江由二、三鯤鯓出海,使南台江像活水一樣所以才沒有陸化那麼嚴重。

 

圖片來源:續修台南市誌卷首 PS:順便一提當時億載金城建於三鯤身,道光以後臺江逐漸淤塞,二鯤身、三鯤身成同一區域,藍色圈起來的地方為四鯤鯓。

 


消失的臺江內海~歷史與變遷

1935年的運河分佈圖。在舊運河旁開鑿新運河在一、二鯤鯓出海,陸化的南台江闢為魚塭,華平路為當時的安平大排,旁邊就是養殖試驗場。圖片來源:王城氣度-台南運河八十條條運河通府城

 


消失的臺江內海~歷史與變遷

1934年安平歷經四次的改道後,台江完全陸化,五條港也嚴重淤積,台江內海淤積後,最普遍的用途是闢為魚塭。在日治時期時,抵達海濱的二鯤鯓(億載金城)尚需撐竹筏。但台南市政府則於1990年代開發第五期重劃區,填平魚塭及遷移市政府至此後,目前已成一片市區至億載金城為止。 台江內海較大的遺跡是四草湖及鯤鯓湖,安平港、台南運河、安平工業區,都是昔日台江範圍。

 


消失的臺江內海~歷史與變遷

由林默娘公園往安平港方向拍攝。

 


消失的臺江內海~歷史與變遷

鯤鯓港:民國六十三年,政府為解決港口問題,選定於安平港南方約二公里處的鯤鯓湖一地,開闢興建鯤鯓港,朝多目標的現代化港埠邁進,為台南港口發展出新的契機。


消失的臺江內海~歷史與變遷

古台江內海今四草湖-前方是四草大橋。(未來的臺灣第八座國家公園) 在此匯流鹽水溪、竹筏港、運鹽古運河、 嘉南大排等河川,在安平及北汕尾之間出海。


台灣縣誌中提到七個鯤身,但在道光三年(1823)7月一場暴風雨,曾文溪改道注入台江,泥沙淤積更甚,使台灣府城西門城外至鹿耳門間之台江成為陸地。道光二十二年(1842),「海漲暴作,湧為沙州 … 由安平鎮漸次砂漲,直抵大西門郭外」,海岸線已推移至安平鎮外海岸線。現在,滄海成桑田,七個鯤鯓為臺江內海中的沙洲和台南市區都已經連成陸地。

 


內海.png

 鯤鯓:鯤為鯨魚,鯓為鯨魚隆起的背部,鯤鯓乃是比喻沙洲在海上遠觀有如鯨魚背部的意思,也用來形容海面上的沙洲,或叫做海翁線。此圖為一般學者所認知的鯤鯓範圍。

 

 

消失的臺江內海~歷史與變遷

1652年Cornelis Jansz Plockhoy所繪的「大員及其附近地區海圖」與現今地圖疊合中發現自「四鯤鯓」、「五鯤鯓」、「六鯤鯓」,島以沉入海底,可推測現今喜樹、灣裡並不是古鯤鯓島陸化的。

 

四鯤鯓龍山寺,據沿革所載,清康熙四年(1665)駐守鯤鯓之蔡姓武將,隨鄭國姓來臺時,建廟奉祀,清水祖師。由此可見在這十幾年的時間古鯤鯓島隨潮流飄移不定之現象。

 

一鯤鯓:烏特勒支堡今的安平第一公墓。
二鯤鯓:今億載金城所在區域。
三鯤鯓:今漁光里部落。
四鯤鯓:現在的下鯤鯓(鯤身里範圍)昔日亦有『沙鯤漁火』之景。
五鯤鯓:有待考證 (根據林朝棨的推論以沒入台灣海峽裡)。
六鯤鯓:有待考證 (根據林朝棨的推論以沒入台灣海峽裡)。
七鯤鯓:今茄萣鄉白沙崙部落,有待考證。

 


參考文獻:

石萬壽教授口述。

台南市總體發展計畫第一節歷史發展沿革

長安風華-台江沿革 http://163.26.55.100/top/homepage.htm http://www.jhps.tn.edu.tw/localedu/localedutmp/4g-12.htm

 

ps:本篇有幾張圖片有版權,轉述時請注意。

 

雲海龍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雲海龍吟 的頭像
    雲海龍吟

    雲海龍吟

    雲海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