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門創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由知縣周鍾理督建,為府城通往鳳山等地要道,當時臺灣府開始以木柵圍城,並在周圍築城門七座。清雍正十一年,於北門到南門之間種植刺竹,並在面臨西海岸的城牆上擺置兩座大砲。

 

乾隆元年(1736)改木門為磚石城門。

 

乾隆四十一年(1776)蔣元樞改題大南門為「寧南門」,並增建甕城。甕城門多半不正對主門,也就是說內、外兩城門的門洞並不在同一直線上,如此可造成路線曲折迂迴,使敵人無法長驅直入。

 

乾隆五十三年(1788),改建為重簷歇山式城樓,城垣再改為三合土。

 


1579652c0610d1.jpg

1895年11月,日軍進入臺南城拍攝的大南門景觀,遠眺城外一片墓地 (出自台灣諸景寫真帖)。 臺南大南門外為漢人墓區,乾隆四十年(1775)知府蔣元樞於魁斗山附近設南壇義塚。

 

昭和三年(1928 民國17年)台南州廳以「紀念昭和御大典」為名義,徵收台南市大南門外公用墓地19甲(十五萬坪),以建設綜合大運動場。凡有祖墳於該界內者,限期他遷;逾期不遷者,即認為定無人管理之廢墓則行雇工挖掘。

 

資料來源:許丙丁〈台南市志搞‧台南市廢墓地事件〉 民國五十三年(1964)7月,今臺南市立中山國民中學擴建運動場工程時挖出五百多罐的骨灰罈,內有1067具骨骸遷葬到慶隆廟後方的墓塚。

 


157a33133db08d.bmp

臺灣府城大南門外的桶盤淺地區,屬於櫻丘沙丘群,有三座凸起的山丘,從孔廟遠觀形似筆架,因此有「筆架山」之稱,堪輿家稱為「學宮拱案」。

 

明鄭時期(1665年)諮議參軍陳永華認為此處是風水寶地,將最高學府「明倫堂」的格局規劃成坐北朝南,遙對筆架山。

 

筆架山分別為魁斗山(五妃廟,勞工松柏育樂中心)、汐見丘(南門路消防局第七大隊)貴子山(水交社),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風水之說,使得桶盤淺一帶亦是墓葬區。

 


1579652c1844c2.jpg

大正四年(1915)民國四年,大南門後方之福安坑溪。


1579652c55b79c.jpg

明治三十八年(1905)臺南大南門舊照中可見城門、城垣遭拆毀,而大南門倖存。


1579652c484ef4.bmp

昭和二年(1927)民國16年,在栗山俊一技師倡議下,修築大南門並成立南門公園,從圖片中可看到大南門城外以前有一條福安坑溪支流經過,做為護城河,而大南門城外所飼養的牛、羊喝的這條潺潺清澈的溪水。


1579f94de24833.jpg

1927~1935年之間臺南大南門舊照片中護城河已不復見。


157ad67901fdbe.jpg

臺南舊都的風采照中大南門城外是一片寬廣的草原,牛群優閒漫步在大草園中的情景。


157ad678e5fab2.bmp

昭和五年(1930)民國19年,舉行「台灣文化300週年」將石碑與石龜從御碑亭遷移到大南門城護城內陳列,民國五十四年移至赤嵌樓陳列至今。

 


149bbb8124d77d.jpg

大南門門額左方「昭和二年修築」在民國時期被塗改成「民國十六年」。


149c4ce10678dc.png

現今的大南門甕城外。民國六十六年(1977)大南門在原址以鋼筋混凝土仿古重建。


149bbb7bcd9bf4.jpg


149c4ce073eb9f.png

外廓、城座、與城樓:大南門的建築包括有外廓、城座、與城樓。穿過外廓,便可以見到大南門的全貌大南門最大的特色為其半月形的外廓,此外廓又稱為「甕城」或是「月城」。


149bbb7d5b5fcc.jpg

甕城裡的大南門又稱寧南門。大南門內城造型上屬於重簷歇山單脊燕尾形式的城樓,面開三開間,燕尾翹脊,十分優雅,外城門額題曰「大南門」,內城門額則題曰「南寧門」,城門左右各有一棟建築,可能是兵器室或士兵留守之處,兩側的城垣為花崗岩及泥灰構築。


149c4ce0cdd5eb.png

大南門後面。


149bbb8062c946.jpg

大門裡面鑲有一塊碑文為守城兵役勒索示禁碑。這是道光二十八年六月清廷所公佈的告示,府城每個主城門皆有,其內容為: 欽命鎮守臺澎掛印總鎮府葉      分巡    提學按司道徐   示 農商負販,車牛往來, 不許兵役勒索,特示。 道光貳拾捌年陸月 日勒

 

 

149c4cdf665941.png

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以咾咕石(珊瑚礁)、花崗岩復原大南門,城身是以花崗岩及咾咕石砌成的,上有雉堞,材質堅硬。


149bbb841e22b9.jpg

來到大南門時地下都會有這樣的圖騰。

 

大南門旁的碑林:

149bbb837a5dde.jpg

日本統治後,於1911年為了編撰市史,開始著手散佈於府城各地的古碑,寫成調查報告書。昭和十年(1935)日人舉辦台灣博覽會,在大南門設置台灣歷史館第3會場,10月10日古碑陳列場開幕,陳列展覽的45古碑,展出由石暘睢先生主持搜羅之古碑群。


光復後大南門被違建戶所佔,古碑險些被丟棄。民國六十六年,台南市政府大肆整建,並從赤崁樓移來15塊古碑,加上另一新出土的古碑,合為63塊,成為今日的規模。

 


149bbb7aecdc7c.jpg

在碑林旁有處甘棠遺蔭,語出詩經甘棠詩篇或稱甘棠遺愛,是古人對於離去的官員政績的懷念和讚頌之意。


149bbb828ea3dc.jpg

在城門右方,有重建一段以前的木柵城牆展示。


149bbb7f36349e.jpg


149bbb7c874c98.jpg

日治時期於1932年在大南門城建放送局(廣播站),後來光復時曾為中國廣播公司台南台,目前是台南文化基金會使用。


149c4cdfce6b24.png

夕陽下的松鼠。看著它們凝神專注吃東西與奔跑的樣子,是不是很吸引人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雲海龍吟 的頭像
    雲海龍吟

    雲海龍吟

    雲海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