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聚堂

 

這幾天休假常在這附近逛來到陳德聚堂,也順便探討一翻家廟的歷史原由,一般來說,祠堂和家廟的分別,在於祠堂多為庶士或庶人所建,家廟則為有品秩或有封爵謚號者所立。祠堂只及於始遷祖或渡臺祖;家廟則奉及高曾祖,今過時空的演變一般通稱為祠堂,則為凝聚族人團結力量,慎終追遠的精神象徵。而陳德聚堂大多是日治時期所重修,因此除了磚牆木構造外也可以看得到一些近代的建族風格,外觀依舊古樸雅緻。得知家廟管理人員會來祭祀,所以先在前埕拍照等管理人來開門在入內參觀。

 

陳澤生平事蹟(1618─1674):

陳澤追從鄭成功麾下,初任右先鋒營副將,西元1651年陳澤為信武營營將,時年三十四歲,經數次征戰屢有功績,因功擢至宣毅前鎮,西元1661年4月3日,鄭成功由鹿耳門港登陸北汕尾,派宣毅前鎮陳澤率軍於現今大眾廟附近登陸,兵計四千人,殲滅荷將拔鬼仔(Thomas Pedel),荷軍被鄭軍殲殺一百八十餘名,鄭成功復台的第一役,贏得輝煌戰果,堪稱鄭成功平臺戰役先鋒。 西元1662年,陳澤駐守台灣,陞任統領屬先鋒右鎮總兵,官都督同知,紮安平縣王城之北以防大港。 永曆二十八(1674)年,三藩之變,鄭經帶兵與耿精忠會師西征,陳澤以五十七歲高齡隨軍而行,在征途中病故於廈門,死後授統領光祿大夫,兼管護營左右先鋒,掛都督大將軍印,簡稱「統領公」。元配郭氏死後,誥贈一品夫人。

 

光祿大夫為掌議論之官,明代升為從一品,是文臣中的最高階官。其無固定職守,相當於現今的顧問。

 

陳澤五十一歲得子,因早夭陳澤病故無嗣,由弟陳亥之子陳安過繼為後,世代繁衍,今為臺南望族。

 

 

1509cd941db06f.jpg

建於年代:家廟考證應於陳澤來臺後,西元1662~1664年間內。(西元1674年陳永華建總制府為訛誤)

 

陳德聚堂,又名陳氏宗祠,即為府成最古老的祠堂,開台始祖為陳澤,在明鄭時期隨鄭成功來台,官拜統領光祿大夫,稱為「統領公」,建宅第於「下大埕」一帶,稱為「統領府」。 臺灣歸清後由族人共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年(西元1693年) 重修並改府邸為「德聚堂」。

 

康熙五十二年(西元1713年)改建宗祠,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重修。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乙未割台時曾被日軍占為軍隊(憲兵隊)房舍之用,原奉堂內之陳氏祖先牌位被迫遷往他處,暫時祀奉三老爺宮,經陳氏裔孫向日本政府溝通後獲允取回祠堂,各房祖先牌位再晉家廟奉祀。

 

大正年間,陳德聚堂土地所有權為合名會社山田商店取得,之後陳氏族親購回土地,由後裔應淇及地方人士鴻鳴、瑞山等三人出任管理人。

 

民國二十二年(西元1933年)重修,於西元1945年3月本堂毀於美軍飛機炸燬。

 

民國三十八年其後人及地方人士陳本詮等69人捐資修建。

 

民國五十年重修,民國七十一年重修,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文建會於民國八十六年六月重修,民國八十九年七月完成重修如今現貌,斥資約六千萬元。

 


150d38d150c5a6.png

前埕兩座石旗杆座,乃是功名地位的具體象徵。明、清時期科舉,考生在中舉人及中進士時才能在家門口豎立旗杆座,見證陳家後代人才輩出的盛況。 前埕早期租給附近的升學補習班,做為學生腳踏車的停車場。翻修後「前埕」配合排水暗溝改成鋪花崗石地坪、重新修繕設置花崗石欄杆,前方立旗杆二座歷三百餘年而重彌新,為官家或有功名的子孫才能設立,廣場是禁止停車,目前為「名世大飯店」所認養。在每週五晚間有夜間照明,偶爾有小型音樂會,但因地理位置不佳而停辦。

 


1510ba5f5c7ace.png

陳德聚堂佔地約六百多坪,坐東南朝西北,辰山戌向。為一座三開間二進二廊帶拜亭及兩護龍的建築,因為主祀者身分尊貴,根據清制家廟的規制可以享有二進的家廟規制,屋頂只有官方或廟宇才能使用燕尾飛提。


150bb35896a5e9.bmp

兩側護龍採用單燕尾(後端沒有燕尾飛提),而是硬山馬背式屋頂,而在王浩一先生書中所繪的陳德聚堂護龍後有翹脊是錯誤的。


150e152b5bce57.png

屋脊上沒有泥塑脊飾及剪粘,燕尾飛提兩旁的屋瓦採用筒瓦(半圓形筒狀)這三條代表主人的階級地位。


150dd654097aa2.png

屋簷下齒狀之封檐有許多「陳」字的彩繪裝飾。


150dd653eba6ee.png

屋簷下方採用疊澀出檐向外挑出承擔上層的重量。


1509cd93c161c4.jpg

第一進山門明間退凹兩重,門上額題「穎川陳氏家廟」堂匾紅底金字三邊嵌著降龍及行龍的雕刻,下做水波,外型十分典雅。


1509cd93d40c2e.jpg

檐廊上一對石榴圖案,因為石榴內有很多種子寓有「多子多孫」的含意。


1509cd933c205b.bmp

退凹兩側龍虎壁堵內嵌石刻,左題「禴祀」右題「蒸嘗」用來警惕子孫應不分春夏秋冬不間斷的祭祀崇揚先祖,左牆堵斑駁的墨寶為派下宗親所書,右牆上沒有相關記載,不知道是否有題字或彩繪所以重修後就整塊圖成白色。

 

「祠」是春天的祭祀儀式。

 

「禴」古代宗廟祭祀的名稱,夏、商二代為春祭,周代則改稱夏祭。

 

「蒸嘗」本指秋冬二祭,後泛指祭祀。

 

周代禮制四季祭典名稱出自【詩經.小雅.天保四章】:「禴祠烝嘗,于公先王」。【漢.毛亨.傳】:「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嘗,冬曰烝」

 


150ba0b6214921.jpg

大門則為民國八十九年重修由潘岳雄所繪的門神,左右各開單扇小門。左進龍門,右出虎門,中間大門給神明或祖先進出。

 

因為家廟沒有記載門神人物據雲兄考證,手執銊斧為 神荼(ㄕㄨ)白臉、鬱壘(ㄌㄩˋ)黑臉,引自「山海經」,傳說神荼和鬱壘是兩兄弟,在黃帝時期,主領萬鬼,住在東海的桃都山上。如有惡鬼出來騷擾百性,兩便其擒伏,並將其綑綁餵老虎。後來人們為了驅凶,門上畫神荼、鬱壘有驅鬼避邪之效果,而流傳至今。

 

神荼和鬱壘是傳說中最早的門神,相傳兩人貌醜凶惡,專治厲鬼。潘岳雄所繪之臉部較為和詳,但應該是沒有配戴弓與箭才對 ? 潘老師說,照以前的人這樣畫下來,所以就這樣。

 


1509cd9350f3f6.jpg

第一重外檐裝修板堵,窗櫺以「雙蝙蝠」及「四夔龍」構成團爐窗,夔龍交尾象徵多子多孫,也蘊藏兩儀四象之意。


1509cd940bd0eb.jpg

絛環板雕吉祥花鳥。


1509cd93f9b2ca.jpg

木雕抱框邊的長形餘塞板以鏤雕窗櫺為中心,左右用八仙中的四仙作為圖案,(李鐵拐-老虎、何仙姑-鹿、韓湘子-馬、藍采禾-牛;漢鐘離-狻猊、呂洞賓-麒麟、曹國舅-象、張果老-驢),雲兄發現座騎與一般記載不同,查明原來是八仙常換座騎 ㄏㄏ。


1509cd93e6d956.jpg

裙板刻花卉瓶案。


150fe5e69e8083.jpg

門枕石的萬壽字石雕,主要作用是為了穩定門柱,防止門柱因風吹或開合而晃動,因像似枕頭所以稱之為「門枕」,曾有一說,因為以前的乞丐喜歡座在廟口的門枕石上,所以有人也稱之為乞丐椅。


1509cd93118c9c.jpg

左右兩側次間外牆上所開的八卦漏窗之窗櫺以八個捲草紋構成,內以鐵鑄成「陳」字,於日治時期所製造,因下雨時雨水會潑進去所以後方以透明壓克力版阻隔在用(SILICONE)矽利康固定。


1509cd959daeaf.jpg

牆上門廳左右間之精美的佛教萬字圖騰以六個「卍」字紅磚拼飾構成。


1509cd93ab4dd2.jpg

山牆及部分的角柱保存著當年的閩南磚空斗砌,牆上還留有當年二戰的彈痕。


150fd477672cd0.png

中埕「天井」曾經是古都戲院的露天放映場所,拜亭前程搭起布幕,中埕擺椅子,自民國38年5月10日開始播映,因營運不佳大約於民國69年結束營業,拜亭則出租給補習班。

 

前方拜亭的六根石柱於民國三十八年己丑(1949年)重修時所立,裔孫在堂內外石柱上題句作對以崇頌祖德,石柱聯為:

 

正堂左右擔柱:「因統領府為家廟、讀太常官之禮書」

拜亭左右金柱:「寶嶋傳宗經三百載、穎川衍派歷四千年」

拜亭左右擔柱:「祖稼歷山宗傳孝悌、裔蕃台島廟祀春秋」


150ce111386258.png

第二進的屋頂採用卷棚式構成,屋架以穿斗式、抬樑式結構支撐,正堂前為單脊馬背卷棚式拜亭,地面則以高底差與拜亭分劃。

 

在正殿上供奉著祖先牌位跟神像,左次間神龕則設「宗功」坊,右次間神龕設有「祖德」坊,次間供奉陳永華開臺始祖、陳氏歷代祖先之神主牌位,充滿莊嚴肅穆之感,神龕前的「下桌」中央雕刻龍形圖案,前面設拜墊供人跪拜。

 


150bb3599318d6.bmp

正殿花罩內安神龕,明間主祀潁川始祖、開漳始祖、渡臺始祖,並塑像祭祀。


150d803022e7bf.png

而堂中過去有更多的匾、聯為陳家後代有功名的子孫所刻大多毀於戰火,惟存這方「翰藻生華」懸掛於牌位上方是堂內歷史最悠久的匾額,喻有文采傑出之意,其作法全依古法,先塗綠粉,外表再敷塗螺粉,是福建分巡臺廈兵備道陳璸在康熙五十二年(西元1713年)宗祠初立時之題匾。

 

據家廟管理委員會稱曾是陳永華之「總制府」,因此正堂上仍有「東寧總制府跡」橫匾,乃民國五十年後製品。

 


150fe5536ba128.png

神龕前的ㄇ字型花罩,讓神龕與其他空間的區隔,塑造進入另一空間的意念。室內原存有一匾,額題「德聚堂」,落款為同治戊辰葭月吉置,目前已不見蹤跡,目前正殿上「德聚堂」為重置後安上。


150f903cc22825.png

內檐裝修之格扇分別雕飾花鳥與盛開的菊花,傳達吉祥祝頌,下方橫幅雕有雙夔龍交尾。


150ba0b65cfe02.png

宮燈則是現代仿製之物一盞大約七千元。


150d802ff50e83.bmp

脊檁、屋脊樑八卦圖,民間廟宇或厝宅傳統上都會在其建築物的樑柱中心位置繪有八卦圖示,亦代表整個房屋的正中心點位置。


拜亭與正堂側牆上留有台南畫家陳玉峰先生在民國五十年(西元1961年)重建時所繪的彩繪作品,由赤崁居士太丘長裔孫陳老進敬獻。

 

四幅彩繪以白灰牆為底,趁白灰將乾未乾之際,先用毛筆上淺墨打稿,再以礦物色料混水畫上,而舜耕歷山、龐德遺安畫,外塑有方形泥框看起來就像是巨大的掛畫,鑲嵌於堂內花式磚砌牆堵上。雖然白灰及彩繪因受潮已經有部分剝落及褪色,亦然是目前保存最完整之壁畫作品。

 

154bcc865816e4.bmp

「舜耕歷山」唐堯揖讓禮賢,虞舜抱拳還禮,陪待唐堯兒(丹朱)旁的文武隨從相貌溫良,幫助虞舜耕田的大象前腳高抬,個性好動。

 

署款:歲辛丑仲春太丘長裔孫玉峰盥作

 

典故出自《史記.五帝本紀》云:「舜耕曆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

 

舜自幼喪母,父親續娶,生子象、嫘首二名子女,而舜的父親個性頑劣,繼母陰狠,弟象性格狂傲,常欲加害於舜,幸妹嫘首心善屢助舜脫險。舜認為是自己侍奉得不好,不得父母歡心。舜心中沒有怨天尤人,依然孝順父母,友愛弟弟。他這樣寬大的胸懷,孝順的行為,感動了上天。當他在歷山(永濟縣雷首山) 耕種時,有大象、禽鳥來助其耕耘,因此舜的孝行與名聲也漸漸流傳開來。

 

舜年三十,堯帝向四方諸侯之長,徵詢共主繼任人選,都推薦舜可以當任。於是堯帝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舜為妻,並請他治理國家,考驗舜辦事能力。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 舜年六十一,堯帝就把王位讓給他,舜以「虞」為國號,後人稱為「虞舜」,後世以之傳為禪讓美談。


154bcc866ce84d.bmp

「龐德遺安」把德留給後世子孫、使他們能夠淡泊自守、安寧無事。

 

署款:畫於赤崁居士太丘長裔孫陳老進敬獻

 

典故出自《後漢書.龐公傳》 龐德公,字尚長,東漢末年一位遠離時政的高士,其子龐山民,官拜曹魏中丞,為諸葛亮姐夫。姪龐統「鳳雛」與臥龍諸葛齊名。

 

當時政治腐敗戰亂不停,龐公為了躲避禍害,就和妻子居住襄陽峴山之南,以耕讀為業。荊州刺史劉表聽說龐公為人賢能,就接連幾次派人請他出山,可是龐公始終不肯答應,後來劉表率文武官員到龐公耕作的田間等候他。

 

有一天,龐德公正在耕作,兩人就在地裏交談了起來。劉表說,一個人不做官,只是保全自身,而不是保全天下呀!龐德公回答說,有一種叫鴻鵠的鳥,築巢于高林之上,使其暮而得所棲;有一種叫黿龜的動物穴于深淵之下,使其夕而所得宿。人們的趨舍行止也是人的巢穴也,且各得其棲宿而已。他用此生動、形象的比喻,說明瞭物各有所求,人各有其志的緣由。

 

劉表指而問曰:先生若避世隱居不肯做官,將來拿什麼留給子孫呢?龐公曰:世間的人都是把危險不定遺留給子孫後代,現在惟獨我把安寧無事留給他們;雖然遺留的有所不同,但還不能算是無所遺留吧 !劉表聽後,嘆息了一番,就回去了。龐公怕再有人來找他,就索性帶著妻子離開峴山,上鹿門山隱居,採藥而終。

 


151650fc9d526e.bmp

「郭子儀厥孫最多」 典故出自《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問安惟點頷,郭子儀厥孫最多。 署款:曾見古句有此法愧無人墨知 陳老進敬獻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封汾陽郡王,世稱郭令公。德宗時被尊為「天子尚父」,晉太尉,中書令,地位崇高。畫中郭子儀身穿寬大飄逸的官服有如玉樹臨風,老成莊重之姿,而身旁膝下的三位孩童,姿態活潑頑皮,有一手持如意之造型意味著事事如意、手持拂塵意味著除去舊年的晦氣、 手持桃花開象徵春臨大地。

 

《新唐書 列傳第六十二》稱郭子儀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 ,郭子儀與妻王氏育有生六子八女(曜、晞、晤、曖、曙、映)其中旰、昢二子非王氏所生。而孫輩就有十六之眾,因兒孫太多無法完全記得,故當有子孫問安時,郭子儀只能點頭相應。

 


151650fc67355e.bmp

「王羲之弄孫自樂」以太極造型的手搖鼓來逗其子孫互動融洽。(很多人看成是棒棒糖喲)

 

典故出自《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分甘以娛目,王羲之弄孫自樂。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山東省臨沂縣),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居會稽山陰(浙江省紹興縣),曾任秘書郎,臨川太守,護軍將軍,右軍將軍。而在任會稽內史一職,與好友其作「蘭亭集序」其書法飄逸流暢,如行雲流水而又筆力雄健,有「行書第一」之稱。

 

王羲之二十歲的時候,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王導的兒子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王導的姪子王羲之正躺在東邊的竹榻上,構思書法作品。頃刻間又縱身下榻,緩筆研墨,一氣呵成。來人回去後,稟報給郗太尉,郗鑒認為王羲之不造作嬌飾,於是這年春天,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後來成為「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王羲之與妻育有七子一女(玄之、凝之、渙之、肅之、徽之、操之、獻之、長女孟姜) 二幅圓框畫幅內以「郭子儀厥孫最多」、「王羲之弄孫自樂」構圖中均有三子孫代表「众」表達子孫繁昌兒孫滿堂之意象,陳玉峰署款以愧無人墨知、後人所不能及也等表示自謙。

 


150dd653cb0804.png

壁面上的「駝峰」,用在各樑架之間彼此墊託的承重木墩構件。


1509cd94f65cd9.jpg

拜亭出檐斗栱及垂花(吊筒)。


1509cd9509de04.jpg

支撐抬樑式的斗拱,彩繪以「化色法」技巧讓顏色向外退暈形成有層次感的效果。


1509cd94e2e4a6.jpg

大木結構雕飾樑上的瓜柱以圓形柱為體,柱身曲線何和緩,如意瓜蒂略成三角形,柱身空曠處浮雕單朵圓形的菊花圖案頗具近代風韻。


150d802f5d6b3d.bmp

彎月形實木構件,稱為「束髓」,搭牽樑上的獅座即是坐斗(柱接梁),坐斗又稱大斗。母獅帶小獅,公獅玩彩球的細膩雕作,也有鎮宅鎮廟的功能。


150d8182505370.bmp

安置在樑與柱交點的龍鰲雀替(托木),是斜撐樑柱,強化交接處使之穩定的三角形構件。


1509cd94b81758.jpg

拜亭與正堂相接處留有兩尊憨番擔梁,頭纏布巾的苦力之狀,其一隻手向上托著天溝梁(雨槽)不是一般廟宇所托的樑柱,左右兩者衣著不同也富有趣味。兩屋坡交會的天溝外面則用泥塑龍頭排水口。


1509cd951b38c1.jpg

陳德聚堂的建材大多為福杉木造,因古代的樑柱都為木材為了避免樑柱受潮腐爛,一般在樑柱下都會以石材作為墊底,稱為「柱珠」。正堂前柱下為雕花鼓形柱珠。


150d4beb78cf27.jpg

地磚來自大陸窯燒,四十六公分見方紅磚向錯砌,地面則以高底差分劃,以五十五公分寬緣石條與拜亭區隔。


1509cd95400ef5.jpg

正堂兩側圓栱形門洞連接護龍廂房。


150bc74207a980.jpg

連接護龍間的通道,稱之為過水廊,客家人則稱為騎馬廊,屋簷下方紅色長形屋架為封檐板以防雨淋。


1509cd957972bc.jpg

空斗砌磚牆上灰泥塑螭首排水為龍九子之一的蚣蝮,伸頭張嘴的形象栩栩如生, 生性喜水能吞江吐雨,在建築中常用來做排水口上的裝飾。

蚣蝮吐雨畫面

 

150bb3591e4b24.png

左護龍廂房為當時官員辦公的地方。


150bb358ea153c.png

右護龍廂房為當時官員休息的地方。


150d8030d9dcbf.bmp

左右廂房共隔十間,如今廂房裡面,統領公看到不知作何感想 > < ?


150d8030a32607.bmp

兩側牆廊對應的八卦磚砌為左右護龍的主通道,這張很有層次感!


1509cd95662383.jpg

拆遷違章搭蓋後的左護龍庭院。


150d80541432cf.png

庭院外牆屋坡上方屋瓦以筒瓦和板瓦之間覆蓋,筒瓦底部則用瓦當(筒瓦最下方所置的圓形物,裝飾為獅子頭)、滴水(又稱雨簾,雨水即由此處落下,裝飾為龍吐珠)。


150dabf99321d0.bmp

旁邊廂房中展示的陳德聚堂實體模型,約13萬,楊仁江建築師事務所製作。協力人員:陳儷分.洪玉霞.楊慈敏.吳孟芳


陳德聚堂在子孫慎終追遠的愛護下,多次重修,從堂內現存的楹聯、匾額等可得實證。 正廳裏楹匾,目前有:「翰藻生華」、「祖廟重光」、「輔世傳宗」、「宗德流芳」、「崇孝永昌」、「崇孝尚義」、「忠孝傳家」、「源遠流長」、「慎終追遠」、「世澤長流」,共計十方。


1565d0d1fcad09.jpg

陳澤金身,國姓廟20150516尋根於陳德聚堂開光點眼,神像安座在台中大甲區鐵砧山國姓廟。


15101a61bb81e1.bmp

在《福爾摩沙三族記》一書中以歷史小說寫下陳澤的一生,與荷蘭人、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和中國來台漢人的「三族」故事,為陳德聚堂管理委員之陳耀昌醫生用6-7年的時間以20萬字完成巨作。


1513ed039db1e9.png

來自日本茨城縣遊客每逢新年所寄來的賀紙。


150d80311237a1.bmp

陳德聚堂原屬於祭祀公業平日不對外開放,而陳氏後代子孫將德聚堂的鎖匙委託給前方名世大飯店,參觀民眾可去飯店櫃檯洽詢,後來飯店因人手不足就不在服務,宗祠因經費與管理委員會人員的問題而暫停開放,目前只有一位阿伯(管理員)會來祭拜。

 

祭祀情況每年改定為國曆三月第二個星期日及十二月第三個星期日各舉行一次,即春祭、冬祭兩次祭祖典禮。

 

地址:700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152巷20號 電話:06-226-9612

 

如若詢問族譜相關事宜請來信:lin92188129@gmail.com

 

 

資料來源: 陳氏宗親訪談、陳德聚堂管理員陳金義訪談、陳氏家譜

 

以上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刊登及使用。

 

雲海龍吟

arrow
arrow

    雲海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