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dd76b2ece58.png

今天一早又來陳德聚堂參觀,抬頭仰望天空,屋頂上的燕尾採用「多重尾飾」,曲線優美,顯得平實素淨。


150dd76ced2d4e.png

一般不太了解的人認為「陳德聚堂」是叫陳德聚他家的祠堂,其實不是,而是陳澤裔孫陳焜改統領府為「德聚堂」,在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在名稱上加註陳,稱「陳.德聚堂」全名為陳姓大宗祠德聚堂。

 

德聚堂名稱源自南朝宋元嘉 劉敬叔“異苑”卷四記載:太丘長陳實子侄,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宴遊許昌(潁川郡)德星亭,此時,朝廷太史官觀察天象,發現許昌上空星辰聚集,便奏主說:「德星聚會許昌,五百里內有賢人聚」,速即派人查看,相看結果是陳實祖孫聚會所致,族人遂以「德星」、「德聚」為堂號。

 


150dd76c51310c.png

外牆「13溝面磚」是日治時期常用的建材,與五層樓仔一樣。


150fd52189e778.jpg

前埕立花崗石旗杆二座,高八十七公分,計四枚,上刻「壬戌年孟冬重修」,民國七十一年石座重修為八角臺座。

 

石旗杆底座以方形、梭形、六角形、八角形形式來區別。其中以進士和四品官位以上的為八角形狀。

 


150e5310061e57.png

同角度拍攝,民國八十九年重修石座為四方形狀,四面雕有書卷等精美圖案,但發現兩對的夾杆石好像不太相同。很多人問旗杆要如何立,先把旗杆立在夾杆石中間,而石板上留設有菱形或圓形孔洞用來拴住旗杆。 旗桿石鑿的孔,依官階大小分為園、方、六角、八角等。


1510b931011721.jpg

阿伯說統領府佔地七百多坪「紅色範圍」,早年把左右廂房出租,廣場租給人停車靠收取租金來維持經費。但後來被課徵土地收益稅,因經額不足,才把南側的土地改建蓋公寓賣出。後來經費實在無法支付家廟的維護開銷,最後就把家廟給臺南市政府當成古蹟,由文建會負責維護。


15106281a811a0.png

進入陳德聚堂,管理員阿伯先向陳氏歷代先祖祭拜問安。

 

譜系流派:黃帝→虞衍派→陳國派→潁川衍派→開漳聖王派→霞遼屠龙支脈。 本堂為漳州霞遼派陳氏之家廟,以文發公次子屠龙公為始祖,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自「龍溪縣南鄉」遷居龍溪縣五都留田保禾平霞遼社,為霞遼陳氏始祖。

 

151651c05825fb.jpg

霞遼陳氏世系:屠龙→劻→懷→添→熾→有績→澤→安〈弟陳亥之子過繼〉→九世:焜、煌、煒、烈、炘。

 

迄今傳19世 陳徳聚堂開臺始祖為陳澤,字渥源,原籍福建漳州府海汀縣禾平霞遼社,為霞遼村陳氏第七世孫,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戊午(西元一六一八年)二月十一日辰時,卒於清康熙十三年(西元一六七四年)十二月初五巳時,享年五十七歲,葬於廈門思明州西潘保蔡坑山。

 

根據連雅堂先生在《雅堂文集》〈臺南古跡志〉「東寧總制府」中,記載:「東寧總制府在西定坊,即今下大埕之陳氏家祠。初,永歷二十八年,耿精忠據福建...命勇衛陳永華為東寧總制使,軍國大事,悉諮行焉;乃建總制府於此。歸清後,陳氏改為宗祠,曰聚德堂,以奉祀總制。

 

而連雅堂所述卻是明永曆二十八年(西元1674年),東寧總制使陳永華所建。蓋總制府非統領府,聚德堂也並非德聚堂。因當年在台灣的霞遼陳氏,即自認為是陳永華之後代,連雅堂先生自然採信而實錄而造成混淆。 陳德聚堂為漳州陳氏家廟奉祀開漳聖王,陳澤為漳州人,陳永華為泉州人。因忌諱官府,才由陳澤裔孫改為「德聚堂」,以上可證本堂為「統領府」的可信度較高。

 

 

150faa2de972cd.jpg

在(1911年)陳氏族譜增序中記載:陳澤公,號永華 明統領大元戎(非諮議參軍陳永華)

 

陳永華,陳澤是兩位人物,由於陳永華與陳澤同屬一姓,又是同一年代的人物,所以經常將兩人混為一談。經過考證因史學家弄錯,知道總領府之誤為總制府,陳氏子誤認〈澤公,號永華〉等句。後來索性就把陳澤、陳永華合體刻在同一塊神主牌上。 (變身為陳近南,個人幻想)希望未來管理委員會能成立研究小組,把陳澤後代族譜、事蹟等重新整理,讓陳德聚堂的歷史更加明確。


1510b62946e050.png

合體版神主牌:「永華公」諱「澤」字「濯源」諡「文正」。

正確為:陳永華,字復甫,諡文正。 陳澤,字濯源。


15101a90e2fcd6.bmp

而在延平郡王祠分別供奉陳永華、陳澤,顯然並非同一人。

 

陳澤譜系流派:陳元光(開漳聖王派)至陳屠龍(霞寮開基祖,陳聖王三十一世),陳澤為(霞寮七世)孫。

 

陳永華譜系流派:陳邕(南院太傅派)至陳湯選(石美開基祖,陳太傅二十三世),永華為(石美十世)孫。 在由族譜查證陳澤生於(公元1618年),陳永華生於(公元1634年)可知兩人相差十六歲。

 


150bb3599318d6.bmp

郡名潁川,故地在今河南省境,正確寫法為「潁」,今多被誤寫為「穎」。

 

陳氏始祖滿,為舜帝34世孫,本來姓媯,被周武王封於陳國而得姓,死後謚號為胡,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 胡公48世孫,舜帝81世孫陳寔,為東漢太丘長,死後追封潁川侯,被尊為潁川始祖,諱「寔公」才正確。

 

而渡臺始祖「陳澤」卻變成陳永華,則可能「以名人擬為始祖」之原因吧。

 


150ea6fd25f33d.png

陳國出奔易姓序所記:陳、姚、胡、袁、田、孫、陸,七個姓氏同為一脈,陳作舟拜書,贈予陳德聚堂為紀念之物。

1547781b8e1f31.bmp

雲兄詳讀後發現內文有幾段記載有誤,如果沒有研究過春秋陳國歷史的人很難發現其中問題。

 

易姓.png

陳氏始祖滿,為舜帝34世孫,本來姓媯,被周武王封於陳國而得姓,死後謚號為胡,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 父,擅長制陶。因制陶有功,深得周文王信任,為陶正。便將長女太姬嫁給其子胡公滿。

 

姚姓始祖:舜(有虞氏,名:重華)生於姚墟(今河南濮陽範縣),他的後裔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

 

胡姓始祖:周朝陳國開國君主。胡公乃是他在西周所得的諡號,胡公滿之後裔有以諡號為姓。

 

袁姓始祖:系出姬姓之媯姓,十世孫莊伯轅-伯爰-濤涂(轅宣仲轅濤塗去車姓袁,亦稱袁濤塗)。

 

田姓始祖:陳宣公時陳公子名完字敬仲,奔于齊國,齊桓公以賢拜為工睫,賜食采於田,改田為姓是田氏之始祖。

 

孫姓始祖:田書,因為作戰有功,被齊景公賜姓為孫。

 

陸姓始祖:齊宣王封其子田通(田完公第14世孫),於平原縣陸鄉,田通的後裔遂以封邑為氏,稱陸姓。

 


1510cda8654c84.jpg

宗祠歷代逝世執事諸位先達及功德者、管理人、宗親士紳之靈位。


據傳「翰藻生華」,陳璸在康熙五十二年(西元1713年)宗祠初立時之題匾,陳焜當時還是附生,所以非因例貢而贈,在考證間發現此匾落款與陳璸所贈之時間不符,以下落款為: 154745b6fbfe33.png

上款內文(欽命按察使司銜福建分巡臺廈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功五級記錄拾次陳濱為)

 

疑點 —「 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設置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前身為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就是官銜增加了獨立監察權,品秩為正三品,康熙年間無此官銜。

 


154745b72e09af.png

下款內文(康熙癸酉年中式貢生陳焜立;癸酉年貳月吉旦九世孫大、二房三、四房重修),已掉落。 照片由紫鄄姊拍攝

 

疑點 —康熙癸酉年陳焜時九歲,如何修竣祠堂, 而中式貢生也有誤,因由中式附生陞廩生至例貢生,由此上述來推測此匾應該是後人在幾次重修時,因落款年代混淆,加上後人未分明例貢生與正貢生的區別而出現誤植。

 


1545e4711defcd.bmp

在文獻中(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自康熙二十七年至六十一年間之台灣貢生名冊無陳焜此人,然而在(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卷十選舉志例貢一節有陳焜之名,查陳焜為康熙五十四年以附生經捐納取得例貢生資格,同年陳璸卸任,奉旨超擢湖南偏沅巡撫。

 

據族譜記載:康熙五十六年(西元1717年)丁酉年,陳焜由諸羅學生登科歲進士 ,諸邑主周鍾瑄有贈匾。

 


150e81b78e5f3b.png

「崇孝永昌」世界陳氏宗親總會理事長陳炎水全體理監事敬贈,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台南市陳氏宗親會惠存。


150e81b7047a11.png

「源遠流長」中華民國柒拾年,財團法人德星堂敬贈,台南市陳氏宗親會惠存。


150f5b4cd0dd27.jpg

「宗德流芳」中華民國六十五年二月十六日,台南市第一屆陳氏宗親會敬贈,德聚堂惠存。

陳氏宗親會原址在陳德聚堂大門右側房,後來搬出,目前地址:台南市北區公園南路366號16樓之1 電話:06-220-4313

 


1510a0fa0bfb19.jpg

「世澤長流」,高雄市陳氏宗親會敬贈,於(西元2013年1月28日)德聚堂惠存。


1510a16d62c7b0.jpg

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人將陳德聚堂佔為軍隊宿舍,於是所供俸的祖先神位被迫遷出,歷經兩三年力爭,始從日人手中要回後於,昭和八年(1933)陳德聚堂整修完成時,族親在落成的堂前合影,從照片中能見到當時陳德聚堂大門有彩繪門神,並有楹聯橫額。

 


150dd7b466f519.png

當時管理委員會沒有足夠的經費維修就把大門漆成紅色,於民國八十六年(1997)整修時發現裡面有彩繪,為了恢復原狀才用藥水把紅漆洗掉,變成如今模樣。

 

因門畫無落款姓名,直到後來才被認出原來是陳玉峰先生的作品,於民國五十年(1961)重建時所繪。

 


150dd8393a4cd2.png

彩繪的門神為尉遲恭與秦叔寶,執長柄鉞兵器,寬126*厚12*高265cm,目前放在旁邊廂房中展示。


150dd76aec8683.png

現今的門神由潘麗水之子潘岳雄所繪,尉遲恭是配箭不帶弓。


150dd76aca782c.png

秦叔寶是帶弓不配箭,所以後方有畫箭是錯誤的。 由此可知潘岳雄所繪的門神把「鬱壘、神荼」與「秦叔寶、尉遲恭」畫在一起了,但分辨門神還是以兵器為主。

 


15101a6487d7a4.png

正殿,祀元代觀音像(大日如來佛像),一說為元順帝至元八年(西元1348年)之石佛,高三尺,重約二百斤,二十多年前被盜走了只留下聖座,因二戰時石佛受到波及手臂上留有傷痕,希望大家能幫忙找尋。 連雅棠臺南古跡志記載:衣帶之上,左刻延平郡王塑五字,右則永曆十五年冬,是為延平克臺之歲。


150dd7b48041c0.png

原先放置石佛的聖座。


15111fa45a10c3.png

除此之外陳德聚堂還留有一塊疑似旗杆基座下之石刻麒麟雕飾。


1510b6297127fd.jpg

陳德聚堂奉祀總制陳永華神像,手持令旗頭戴官帽,官帽後來被兵卒所竊,陳金義提供。


150dd76c1eaef8.jpg

現今陳永華神像。


150f5a94d0ab1a.png

正堂外的綠釉陶瓷花格窗。


150dd76a3b2add.jpg

民國八十六年修復時,表面粉刷清除時發現在「王羲之弄孫自樂」牆後幾何紋磚框疑是為當時的公告牆。


150ecc6d5d9da0.png

整修前並沒有發現裡面有幾何紋磚框。


150ecc6d139f22.bmp

當年因天溝蛀蝕嚴重,而改建成現代化的鐵材,不但新溝與舊木斗無法吻合。在拜亭與正堂相接處的左右壁面,留有二尊「憨番」,由於局部改建已失掉原有的「抬樑」功能,僅剩下憨番上舉落空的姿態。


150dd7b49e691d.png

換下來的憨番。


150dd7b4bde1bc.png

重修時設計的憨番,因為體態太胖而不錄用。


150ea6fd00ba39.png

鑾駕是由古代帝王出巡的儀衛隊伍簡化而來,儀仗中的兵器有,槊、槍、戟、關刀、鉞、矛等,於民國八十九年重修完成後由名世大飯店所贈。


150ea6fcb77ac4.jpg

當年整修所換下來的木構建築放在左廂房文物陳列室裡,提供參觀者了解建築語彙。


15100eb344e97b.png

廂房內上粗下細的柱身設計頗為奇特,推論為潮州式風格。


150dd76a73e82c.jpg

在後方的廂房有二支水拹仔分別為「深泉式」、「清水牌」,早期抽水系統俗稱打水機。根據阿伯說早年打水機設在左右護龍旁的廁所,整修後填平。


1565d09f826015.jpg

打水機大約在紅色圈處,雲兄推測打水機設在這裡有可能為當時有井在此處,因為古代建築裡一定有鑿井,回想一下不管是古蹟廟宇或是官府都有井,但現今陳德聚堂怎沒有井ㄋ所以才有所推論。


150dd76cc1c79d.png

傳統建築過程相信風水之說,故在營建選址上利用中軸線或分金線的概念,在分金奠基時通常會埋設分金磚之合磚物或其他辟邪物。陳德聚堂中埕在當初整修時有發現用磚塊排成八卦形狀,在族譜增序中記載:陳澤立錐在臺,建築下大程,起居於八卦穴中。


150dd76a85a3c5.jpg

所以在八卦門門把上可見蓮花型的八卦圖,統領公很喜歡。


150e847c904520.png

此外排水也有配合風水之說,水代表財,因不希望錢財像流水一樣快速地往外流,所以地坪下當年設計的排水孔是蜿蜒的向外流出,稱為「七星池埋設工法」,而中埕四方的排水設計也有聚財的作用。


150dd76c8b690a.jpg

牆上有一幅陳永華事跡傳,在2004年才掛上去的,文中一段記載「總制府即為本祠堂原總制府北邊毗鄰是統領府,現為共和綜合醫院.....」,是錯誤的。大家會懷疑為何不是陳澤事跡ㄋ,當然是有內幕原因的,這裡不方便說明。


150dd76be30299.png

廂房裡面地磚的三合土開始噴沙了。


150dd76bc9270c.jpg

離開時看著供奉在正堂上的神主牌位午後僅有一柱香的陪伴更顯得冷清。


150dd76b6c058f.png

離開時阿伯正在澆花。


150deb2a5b8bab.jpg

「統領巷」忠義路七巷,今永福路二段152巷,因統領府得名,巷子另一頭通往「頂大埕」天壇。


150fe554c8837d.png

「統領街」指華銀赤崁分行倉庫、共和綜合醫院之間,永福路158巷北端南下經陳德聚堂前方,此巷在昭和九年(1934)在地籍圖上已消失泰半。(黃典權,1975:55) 族譜記載,子陳安曾因翻修統領府而與侯姓人家發生土地上的糾紛,幸經陳澤加以排除,後人未尊其行誼,將府邸前小巷稱「統領街」查當年陳澤去世之年代陳安才十歲,如何修竣祠堂,此事有待商榷。


150dd76b8e9ea8.png

在前埕遮雨棚旁的小巷子為「摸乳巷」,此長二十餘米,寬一米,可以通至永福路2段138號北側如今已用門封閉。


150e152c9f20bf.png

台灣新聞社的前身為松雲軒,遺址為共和綜合醫院後方天德行,松雲軒刻印坊是台灣第一家印刷機構,出現於道光初年位於上橫街統領巷,請客官自行google這裡就不在多做介紹。

 

1510f64e7587e4.png

 

後記:

謝碧連指出:「永曆二十八年鄭經帶兵出征大陸,陳澤隨隊前往,在征途中病故,陳永華個性節儉,又是鄭成功的重要將領,鄭經出征大陸期間掌握台灣政經大權,可能因此入住陳澤的統領府。」

 

雲兄指出:「陳永華跟隨鄭經來臺,已是諮議參軍,掌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處理十逾年全臺事務,推敲總制府因於永曆二十八年(1674年)陳永華升任總制使的官府稱為總制府,統領府規模較小,所以不太可能入住。」 具雲兄推測台灣府署(天興州辦公署)為諮議參軍府,俗稱「總制府」。陳永華宅第為府城「七寺八廟」之一的黃檗寺。

 

 

結語:

自府邸改為宗祠後,塑像祭祀陳永華及神位,推敲當時的陳永華應為陳澤,號永華(非諮議參軍陳永華),而後人也未能深究統領之職與總制使之間的差異,導致史實訛誤的產生。民國七十四年臺南市政府公告陳德聚堂為三級古蹟,立碑敘述其沿革時,也延續同樣的錯誤,希望藉此,能為陳德聚堂渡臺始祖「陳澤」得一正名的機會。以上內容歸由陳德聚堂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連結、刊登及使用。

 

 

資料來源:陳德聚堂家廟管理人陳金義訪談、陳氏宗親譜碟、溈汭五姓大族譜。

 

以上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刊登及使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雲海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