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台灣府署

 

原起於「承天府」普羅民遮城,永曆十八年(1664年)鄭經廢承天府,去府尹,納舊承天府之坊里歸天興州轄。陳永華隨鄭經來臺,原在「承天府」辦公,之後陳永華策劃在德慶溪南興建新王府,西座為延平王府,東座為諮議參軍府,永曆二十八年(1674年),鄭經西征,設總制,任命陳永華為東寧總制,俗稱為「總制府」。

 

台灣府署最初是沿用明鄭時期天興縣、州的辦公舊署,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平定台灣,翌年正式納入台灣於中國版圖。旋即劃台灣於福建省,設台灣府,轄諸羅、台灣及鳳山等三縣。

 

最先由首任台灣知府蔣毓英,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修建,位府治東安坊,坐南朝北,南至崇文書院。

 

因明鄭時期的舊署規制狹隘,所以雍正七年(1729)知府倪象愷,擴建府署, 建大堂、川堂、二堂、東西齋閣、廂房以及大門、儀門悉具,大門之內,左為土地祠、右為官廳,大堂下兩旁為六房,外環以木柵;前列照牆,規模軒敞,貢生黃國英董其事,五十餘日落成。

 

雍正九年(1731)知府王士任增建三堂及四層住屋一所,為東寧新署。乾隆三十年(1765),知府蔣允焄改建官廳二間。

 

直到光緒十三年(1887)台灣建省,轄台北、台灣與台南等三府,此時原台灣府改名為台南府,其府署依舊。1895年,清朝割讓台灣予日本後裁撤廢除,作為軍憲用地,現今為停車場。

 


1515003697fc4e.png

乾隆十七年(1752)城池圖,府署的改名為臺灣府。


15130bd0eb005d.bmp

乾隆43年蔣元樞「重修台灣建築園說」繪製之台灣府署規模,現今的武德街與憲兵隊均位於昔日府署範圍內。


151474c8fe087f.bmp

「台灣地里圖」繪於西元1684~1722年之間,可見台灣府署,前有照壁,緊鄰城隍廟。


157577533a2cfc.png

入清後參軍府「總制府」為台灣府署,大門約在現今青年路167號(大一邊當),門前就是東菜市。


15130bcf132704.png

台灣府城隍廟建於參軍府西,延平王府南側,與參軍府分理陰陽,稱(台灣府城隍廟)。台灣府城隍廟創建於(西元1669年)明永曆23年,位於郡署的右側,可推測府署創建年代為(1662年~1669年間)。


15130bd01b289e.png

衛民街府署舊址在日治時代鏟平改建為步兵營、五大隊、司令部官舍及憲兵分隊,後來搬遷到小東路的新址,現今為助安停車場。


15130bd043640e.png

助安停車場對面的大樓為昔日「台灣府署」之遺址範圍。可見當時台灣府署規模相當龐大,應有二千多坪。


15130bd0705128.png

位於府署遺址東南側小巷內的普濟宮原名為朱、池、李千歲廟,原址在大正町二丁目127番地,即現今中山路、民族路口的東亞樓餐廳現址面向德慶溪,創建於乾隆十七年(1752)以前,大正十四年(1925)原地目變更為建地。

 

民國五十五年(1966)因都市發展而遭到拆除,遷到衛民街憲兵隊後方,現今的武德街26巷12號。 重修台灣縣志記載:「茲查各坊里社廟,以王公大人稱者甚夥,東安坊則山川台、坑仔底……」(卷六<祠宇志‧廟>)上文所指坑仔底的王公大人廟即指普濟宮。普濟宮原坐南朝北,廟前一帶也稱為王宮口。

 


15130bcfa0f6e3.png

另一條可以從民族路二段59號(漢寶王),今新光三越對面小巷,民族路二段57巷,進入直走到底為府署後方,從小巷進入明顯的陡坡地勢,前方有一條小徑沿著階梯而上繼續前行可通往衛民街70巷 ,至助安停車場。

 

此坡為鴻指園北緣,因臨近德慶溪的侵蝕所造成的崖壁。據續修台灣府志載:右邊則臨崖壁架設亭榭,可眺望遠景或憑欄觀崖,因指此處。

 


15130bcfc48e13.png

府署旁的「鴻指園」遺址,現今四面為住家,遺址約在現今西華南街東側,可由從西華南街內民族路二段96巷進入。


15130bcfea89d5.png

台灣府署庭園:鴻指園 《台灣府志》郡中八景之「四合仙梁」,即後改邑中八景之「郡圃榕梁」。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署右側舊有榕梁、四合亭遺址」四合亭當時可能以毀,變成荒圃,四合仙梁勝景以被剔除。後來知府蔣允焄將舊址改建為鴻指園,因以「郡圃榕梁」以新名易舊稱,選列為邑中八景之一。

 

鴻指園為台灣知府蔣允焄於乾隆三十年(1765)在府署西側四合亭址擴建為園林,供政要官員聚談或宴會之用,次年完工,園內有鑿有池,並砌曲徑,並設有三來堂、榕蔭堂 、來復堂。乾隆53年(1788),知府楊廷理,再增建露香及仰山二亭。

 

蔣允焄〈鴻指園記〉云:「署西偏廣可數畝,古榕三株,蟋根屈曲,志稱榕梁,枝葉展翠,又稱榕屏,舊四合亭址也。歲久且蕪,予就而新之。斐荒塗,鑿深沼,護花欄,砌曲徑,別作堂宇以為游觀。中列三楹,盛宴會也,左缚小亭,備游憩也。右架層榭,憑眺望也。...」

 

可知園內有「榕梁」,「榕屏」三株老榕樹高十米,枝葉茂盛如屏,盤根錯節,樹根突出地面,如橋一般可行人,名曰仙梁。

 


15130bcede1421.jpg

門額引用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中之「雪泥鴻指」詩句,名「鴻指園」。


15130bcef91967.jpg

蔣允焄親題「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而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15130bceed8770.jpg

並撰「鴻指園記」,及門額「鴻指園」,鑄刻於石碑,置於庭園中。三件石碑現存台灣歷史博物館,為臺灣現存碑碣中最具書法美感的碑記。 圖片來源,雪泥鴻爪詩碑: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stela/s021_1.htm


15130bd0b92f6f.png

在延平郡王祠庭院內有古梅一株,舊在台灣府署,該梅則是在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建祠,據聞乃鄭成功親自種植,才自「鴻指園」中移植至此。


15130bcf74f564.png

來到西華南街西側的住家樓房就是昔日的校士院俗稱「考棚」其遺址範圍約衛民街106之1號(狐狸尾巴)~衛民街108巷一帶,可容納千人,考棚曾多次遷移,後來才固定於現今的衛民街,考棚口約在西華南街西側中段。


15130bcf37fad1.png

衛民街上的樓房為昔日「考棚」之遺址範圍。


1513ed01633976.png

來到衛民街與萬昌街口,此處為台灣第一個外國領事府,於1861年7月29日史溫侯初到府城時,向金茂號店東許遜榮,以月租60銀元承租其位於府署東鄰閩南式兩層樓建築的「卯橋別墅」,正式設立「英國駐府城副領事館」。專管外人來台遊歷、經商及傳教等領事業務。於1900年歸還原主為止,而此厝後來為許遜榮之子許廷光所居住。


151474c925f191.bmp

接著從衛民街來到北門路位於老唐牛肉麵旁的「舊樓醫館」於同治八年(1869)初,基督教長老教傳教士馬雅各在二老口街設醫 館與教堂。同年6月又在亭仔腳街租屋開設一間教堂(今青年路111號)。

 

同治十四年(1875)新樓完成後,二老口醫院就稱為「舊樓」。今台南啟聰學校博愛堂附近已拆毀,週邊舊校舍也已經被怪手整平。

 


157577531ac4bf.png

創建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是台灣最早的書院,屬於台灣府義學。其院址幾經遷徙,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固定於府署東偏,今青年路與華興街口, 至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光緒十七年(1891)以前本院即已頹毀。


15130bd0911f36.png

從興華街走至萬昌街口,其遺址在現今興華街11號及11-1號等地,萬昌街107號,為昔日之「崇文書院」遺址。


15130bd0fd531c.jpg

創建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是台灣最早的書院,屬於台灣府義學。其院址幾經遷徙,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固定於府署東偏,至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而留存之門額,光緒十七年(1891)以前本院即已頹毀。 圖片來源 http://www.ncku.edu.tw/~hakkarc/index3-2-2.php


15130bd1193a6c.png

萬昌街107號後方空地為崇文書院遺址之一。

 

府署遺址2.png

台南市早期先民為平埔族聚落有赤嵌、大員二社,赤嵌社在公廨(公界)內街,清代為公界巷,今民權路一段220巷。

 

清代之府署為臨,有書院、園林與醫院等,是書香人文薈萃之處,如今皆已不復存在,真是人事景物皆已非,令人感嘆。

 

 

雲海龍吟

arrow
arrow

    雲海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