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南郊墓地變遷與地貌

 

台南市南區有一塊佔地一百多公頃的墓地,位於台南機場北側,國民路西側,大成路南側,永成路三段東側都有墓塚分布,因地質不適合耕種開發,故成為墓葬之地,在地人稱呼「南山公墓」。民國97年(2008)3月20日公告全區禁葬,至於最早何時有墳墓以不可考,但在清代的文獻中仍有記載相關的資料,以便我們可以瞭解南山公墓的發展與歷史脈絡。

 

 

江日昇《臺灣外記》河洛本卷十三記載:「始於永曆十九年(1665)...經大悅,允陳永華所請,令擇地興建聖廟,設學校於承天府鬼仔埔(臺南孔廟)上,鳩工築豎基址,大興土木起蓋。」鬼仔埔,原是楊姓菜圃,內有墳墓,筆者推測此區為當時的墓葬區所在。

 

臺灣最早義塚之設,根據康熙三十三年(1694)高拱乾《臺灣府志》記載:「義塚,在臺灣寧南坊之南。俗名鬼仔山」。其它尚有官府捐置、專供埋葬戍守兵弁亡故者,或富家捐地,亦收埋無主枯骨遺骸。

 

清代隨著客死異鄉的閩人越來越多,在臺若無人認領或查不出身份者,一年後就直接埋於臺地義塚,據文獻所載臺灣縣義塚計有七所:

 

1. 在大南門外魁斗山。(俗呼鬼子山,歷年久遠,邱墓纍塞)

2. 在新昌里。(與魁斗山北連.康熙五十九年國子生陳士俊捐置園地)

3. 在水蛙潭。(東至丁家竹圍車路,西至張家竹圍車路,南北俱至沙崙)

4. 在北壇前。(即厲壇前.乾隆十七年,知縣魯鼎梅葬積年棺柩一百六十具於此)

5. 在海會寺前。(乾隆十七年,知縣魯鼎梅買地埋旅櫬一百八十餘具於此,有碣)

6. 在大南門口。(東南至園埒,西北至車路.乾隆二十八年職員韓仕俊捐置蘇貫熟園一所)

7. 在大北門外較場邊。(乾隆四十二年,郡守蔣元樞購園地以為戍兵之塚)

 

乾隆四十二年(1777)義塚已經無法承載遺骨及棺木寄放量,知府蔣元樞另購地增設新南壇義塚。

 

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後,禁止在城內闢建墓地,並將墓地移往城外逐漸向四周擴張,大南門外才逐漸形成丘塜累塞景象。

 

 

IMG_1052.png

清治時期台南大南門城以南就是桶盤棧區屬於櫻丘沙丘群,康熙年間設「桶盤棧汛」加強城外駐兵防守,在《台灣輿圖》明確標記由鎮標營所設置桶盤棧「汛」,把總一員,守兵七十人,防守二層行溪及南路,是保衛台南府城的軍事重地,由此可見桶盤棧汛的重要性。

 

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役起與莊大田合攻府城,澎湖水師遊擊蔡攀龍領兵七百人頓兵駐防桶盤棧禦敵的古戰場,許多被殺的民變兵士,很可能就地埋葬於此。

 

 

建設南壇義塚並殯舍圖說.jpg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台灣知府蔣元樞建設南壇義塚並殯舍圖說:

 

查台郡有南北二壇,俱為寄櫬之所。 南壇在郡治之南郊,北壇在北門外。 台郡習俗惑於風水,每多停棺不葬;又流寓而死者,或不能運柩還鄉、或無人為營窀穸:皆寄柩於二壇。 土著家,每有貧不能葬或圖吉壤,均致淹擱於此。 寄櫬之舍,卑仄而破;久之,暴露不免,且有損壞之虞—其姓氏亦無從稽考。 郡南北郊及魁斗山等處,皆有義塚。 但閱歲既久,葬者益多;累累井槨,穿陷於道:殊為可憫! 元樞伏念義塚列於卹政,有關功令。 上年欽奉恩詔:「地方官加意增設義塚」;聖訓諄切,尤宜遵辦,以廣皇仁。 於是相度南門外竹溪寺後,有園地一片,計八甲有奇—按地計百餘畝。 又有竹圍一所,亦頗寬曠:均屬民業,立券買之。 以園地為義塚,葬旅殯之無歸暨家貧不能營葬者。 又於竹圍內另建寄櫬之舍共二進,兩廂各六間—木料堅固,屋宇寬深;募僧守之。

 

 

義塚護衛告示碑記.JPG

清嘉慶柒年(1802)拾月,臺灣知縣周洵頒布〈義塚護衛示禁碑記〉,昔日俗稱「山鬼」的盜墓者,偷盜墳塚財物,並盤據塚地勒索喪家,可見其時盗墓風氣昌獗。。


特調福建台灣府台灣縣正堂、加三級、紀錄四次周,為

據呈勒石示禁事。拔貢生李宗寅、生員陳肇昌、陳廷瑜、趙新、王瑞、陳震曜、朱登科、吳成、陳玉珂、陰陽生魏巽岩等呈稱:『台郡南、北義塚、概系沙土浮松,全賴蔓草滋生、根連固結,以資護衛。近有樵夫牧子,在該坎塚鋤割草薪、放牲踐毀、刨取沙土,妄肆蹂躪,漸致墳土摧殘;一經霪雨,水注沙流,恆有塚穿棺現之虞,已堪憫惻!更有一種奸徒,綽號「山鬼」,膽將牌石、墳磚偷挖盜賣;甚至開棺盜物,或遷骸別瘞、將穴築窨轉售:種種慘傷,殊難言喻!前經府陰陽學魏巽岩稟請示禁,蒙列憲設立巡查,並奉示禁在案;無如日久玩生,仍無顧忌。伏讀謄黃

上諭「窮民無力安葬並無親族收瘞,該地方官務擇隙地,多設義塚,隨時掩埋,毋許拋露」等因,仰見

皇仁澤及枯骨至意。今此鄉愚奸匪,貽害泉台,大干法紀!寅等蒿目淒愴,情難袖視。爰相率呈請,伏乞恩准示
禁、飭差查拿:庶奸愚知儆,幽明共感。切呈」等情。據此,查義塚無人看守,向惟官斯土者同爾紳衿留心稽察,共相保護,使樵夫牧子不敢蹂躪;庶免風雨飄淋,泉台飲泣。今據呈,南北義塚近有樵牧踐踏,漸致塚穿棺現,殊堪愴惻;且有匪徒盜挖情事,更堪發指!若不急加查禁,何足以妥幽魂而安枯殖?該生等觸目傷心,相率呈請;具見情殷枯朽、公義可嘉!自應給示嚴禁,勒石垂久,以昭炯戒;除飭差查拿究治外,合亟出示嚴禁。為此示仰合郡人等知悉:嗣後爾等樵牧,各赴曠埔、荒山,毋許仍至有墳處所,任意殘踏、刨沙掘土;至牌石墳磚,例禁偷盜,更不得私偷盜賣;其挖墳竊物、遷骸盜穴,益乾斬遣重罪,在爾匪徒誠牟利無多,何身命不惜!至義塚應聽擇葬,亦毋許藉窨勒索!自示之後,各宜安分守法,毋再複踏前轍;倘有不遵,或被告發,或經訪聞,定行嚴拿,按律重究!本縣執法如山,決無寬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碑原立於臺南市南區墓園,今移至大南門碑林)

 

 

1856.png

咸豐六年(1856)繪製台灣山海全圖,府城外標示有南壇、北塚,與魁斗山、大崙、中崙、五崙、嵌頂等地名。

 

 

對照2.png

舊南壇(大眾壇)、同歸所、萬緣堂,設於大南門外(康熙五十五年眾建。壇前祀厲鬼,后俸佛。其右為萬緣堂,寄貯遺骸,男東女西。又買隙地為同歸所,以瘞枯骨。乾隆三十年,里人陳朝梁輩倡修,碣石記其事)。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蔣元樞於五妃廟右前方至竹溪寺後,興建新南壇義塚,面積有0.097平方公里,約八甲,供作殯葬之用。嘉慶年間設義塚官山。

 

謝金鑾編撰的《續修臺灣縣志》卷二:

新南壇義塚殯舍:在小南門外法華寺後,乾隆四十二年,郡守蔣元樞捐置園地八甲有奇,以為義塚…乾隆五十五年建造城垣,發掘無主骨骸五百六十五具;郡守楊廷理使韓必昌收葬於此,一時塚地布密焉。今愈累累矣。

 

大正八年(1919)《臺灣日日新報》:「新南壇前有園地一畝⋯當道者番計將改作某學校用地」。規畫桶盤淺七番地為新校區(台南師範)挖了三千座無主墳,後來合祀於竹溪附近的萬善堂內。

 

 

義塚.png

1983年開山路拓寬時,出土「義塚」古碑,現今立在小南城隍廟舊廟旁,碑座上鐫述「大清乾隆四十年台灣知府蔣元樞奉旨建壇,紀念先民,永為祭祀」。

 

 

DSC_2200.JPG

明永曆37年(1683)寧靖王將五妃之靈柩安葬於大南門城外魁斗山,台語叫鬼仔山(現今五妃廟),明清時期為丘陵塚墓區,日治時期寺廟台帳記錄其地址為「桶盤淺(棧)14番地」,昔日墓塚壘壘,戰後多為無主之地,有許多中國移民佔地居住,有些沒有後代就地埋葬,直到張麗堂、蘇南成時代才漸移到金華路一段國宅處安置,民國87年整修成公園,如今週邊成為住宅及文教區,然而現今五妃廟內猶然可見到嘉慶年間葬於魁斗山未遷葬之墓塚。

 

 

jerry7541.png

同治八年(1869)曾任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來台拍攝府城小南門照片,通往打狗的鳳山道上,可見城外眾多墓塚。收錄在〈臺灣記行〉,是早期臺灣的重要紀錄!

 

 

1895.png

明治二十八年(1895)11月8日,日軍進入臺南城拍攝南門外大南門閣樓景觀,遠眺城外一片墓地 (出自台灣諸景寫真帖)。

 

 

1897.jpg

明治三十年(1897-11-16)「臺南縣監獄署用墓地設定」在大南門外五妃廟前,清代訓兵之地「元走馬埔」申請使用的墓地(約在今台南大學思源樓與懷遠齋一帶),圖中可見大南門外墓塚累累。

 

 

1898.png

水交社至南山公墓一帶,古稱「桶盤」,日治時期漸改用「桶盤」一詞,是現存古墓最多的區域,保存各個時代的墓葬形制,也承載著四百年來府城對先民的記憶。

 

1904年台灣堡圖可見大南門外桶盤淺庄全是墓葬區,1920年至1934年日本人治臺期間在都市計畫的過程中需要一些用地蓋學校與公共設施,拆除城牆將都市往外擴張,從大南門外往南至健康路過程遷了很多墓,最後全部集中在現今南山公墓,如台南第二高等女學校、台南師範學校、台南高商、水交社、台南飛行場等,諸多公共建設陸續興建,墓地面積逐漸縮小之中。

 

 

1924 臺南市全圖.png

1924年臺南市全圖中可見大南門城牆已部分拆除,都市計畫大幅向外擴張,師範學校與第二高等女學校(今中山國中)都是建在原本的南郊桶盤淺墓葬區之上。

 

此外日本人選擇末廣公學校(進學國小)西側與今台南捐血中心之平坦土地,做為日本人專用公共墓地俗稱「內地人墓地」。

 

 

IMG_20220713_161319.jpg

 

大正十二年(1923)建立臺南州立臺南第二高等女學校,便將挖掘出來的骨灰罈集中葬在校內空地,民國五十三年(1964)7月29日刊登在中華日報第三版於臺南市立初級女子中學(今中山國中)出土的骨骸,擴建運動場工程時挖出五百多罐的骨灰罈,內有1067具骨骸,其中有馬信及白馬將軍謝永常及日本軍人吉元小造大佐遺骨,由當時校長張池龍代為建廟供奉,如今遷葬到慶隆廟後方的墓塚。

 

 

界碑.jpg

昭和四年(1929)四月一日臺南市役所於現今南山公墓內所立「臺南市南門外桶盤淺共同墓地」界柱,可見日治時期此地區以「桶盤淺」為名。

 

 

19280504.png

昭和三年(1928)台南州廳以「紀念昭和御大典」為名義,徵收台南市大南門外公用墓地約十九甲,以建設綜合大運動場。凡有祖墳於該界內者,限期他遷;逾期不遷者,即認為定無人管理之廢墓則行雇工挖掘。總共有九百五十八門祖墳面臨遷移危機,限至六月十九日遷葬,引起地方居民強烈反對,臺灣文化協會成員也極力響應,稱為「臺南廢棄墓園事件」

 

1931.png

昭和六年(1931)十月十日 臺南市報:改葬墓地略圖。黑色區塊就是桶盤淺廢墓地改葬地域,分別為桶盤淺五二之一、桶盤淺五二之二七(紅圈為水交社),轉移先共同墓地(今南山公墓)。

 

 

1933.png

昭和八年(1933)台南運動場市區改正位置圖。墓地遷葬後設置綜合運動場及競馬場,水交社前身為「台南州鹽埕競馬場」,可登貴子山,觀看賽馬活動。

 

 

1934.png

金子常光在1934年發行〈臺南市觀光〉鳥瞰圖,可見南門城外運動場及周圍的競馬場,水交社在此時還未經建,競馬場1932年啟用,1940年遷至後甲。馬場北邊的運動場,在1936年廢止撥給台南商業專修學校(南商)作為新校址,台南高商遷至位於桶盤淺墓葬區之上。

 

南山公墓是全台最大墓葬群位於桶盤淺區,在大正九年(1920)日本在台南實施「都市改正計畫」,將南門町出大南門城的道路(今南門路)延伸到競馬場,昭和十二年(1937),台南機場興建,並在1942年整平機場北邊的桂子山墳墓區興建眷屬宿舍,在二戰期間也充作各級軍官休假時之交誼俱樂部,故稱「水交社」,也使南山公墓區域大幅縮減。

 

 

2009.png

民國九十八年(2009)水交社重劃整地工程發現明清時期墓葬群六十多座古墓及出土文物。墓槨為三合土澆漿屬於明、清時期典型古代墓葬構築技法,照片中位置在(SJS-A區西側)水交社一街與水交社路口,如今已部分回填。

 

 

IMG_4375.JPG

1929年都市計畫圖公告,規劃「桶盤淺及鹽埕墓地」為永久公共墓地,戰後稱「台南市南區第一公墓」(今南山公墓範圍)。

 

南山公墓是近年來普遍的用詞,因墓塚在大南門外,府城之南方,屬沙丘地形,故稱「南山」。在昭和十年(1935)5月6日出版的《三六九小報》刊登「南山生壙徵詩」,就已經出現南山之名。

 

 

府城南郊墓區地理名稱:

 

脈絡1.png

南山公墓位於城恒之南廣達一百餘公頃,是一處丘陵地,岡陵起伏,竹溪切割出高低起伏的豐富地貌,在行家眼中就有藏風聚氣之勢,也自然形成了地理師眼中的風水寶地,因此數百年來許多先人選擇葬在南山。

 

 

南山公墓屬於沙丘地形,在地名上以山、崙、嶺、崁、潭、水等以自然景觀來命名,如水蛙潭、管事畑、番仔溝、蓮花池、吳厝畑、楊厝畑、土塹堀、新坪、大坵畑等。

 

以龍脈結穴的巒頭風水之命名有,貳龍搶珠、金盤搖珠、絲線吊銅鐘、烏鴉下田、兩魚、孩兒座籃、蛇仔穴、蛇仔吐舌、仙人拋網、兔仔穴、墓庵、六旗桿、石燭崙等。

 

 

1921.png


清乾隆十七年(1752)王必昌纂輯《重修臺灣縣志》卷二 山水志提到「城南有魁斗山,狀若三臺星,為府文廟拱案」是最早描述大南門外風水寶地的紀錄。

 

府城龍脈由馬鞍山轉西,一路經關廟、歸仁、仁德、竹篙厝、虎尾寮、至崁頂山「後甲」進入大東門,經坑谷「游龍穴」到山川台,南山支脈在東門圓環開展往西南經筆架山至六信高中對面與竹溪附近下砂至此,在水蛙潭附近龍脈束咽,起頂於侯雨利墓,落脈於連德政墓,往西一路結穴至南山府。

 

下砂是由突起的山丘連成一串,山陵線一眼看過去就像一條線一樣(紅色虛線)與竹溪山水交會結穴於六信高中前方之圓形山丘,故風水名「絲線吊銅鐘」,五零年代台語電影明星白蘭(傅錦滿)之父母葬於此處。

 

 

DSC_1906.jpg

龍脈過六信家商至此過峽收窄,「束咽」過脈,綑綁收緊的意思,到下一個環境還會再放出來,這樣會有活力,龍氣才會越旺盛。

 

 

侯雨利.jpg

侯雨利墓位於「烏尖宅」西側,中間是侯雨利母親李瓜墓,左側是侯雨利,右側是原配吳烏香,此處據聞下雨時雨水降至此處時雨水會變少,故有「金娘傘穴」之稱呼。

 

 

龍蝦戲水.jpg

連得政墓落在火葬場後方竹溪旁的一處吉地「龍蝦戲水」穴,旁邊有座連城璧墓為連得政大兒子,連橫的大哥。

 

 

毛蟹穴.JPG

竹溪支流番仔溝旁有一處寶穴,溪流源源不絕,有南海溪蟹出沒,墓前時常出現螃蟹洞,屬毛蟹穴地理。

 

 

大林溝.JPG

竹溪支流番仔溝之「蓮花池」,位於山丘兩側中間潮濕低窪區域,是含水豐富的湳仔地。

 

 

DSC_0306.jpg

番仔溝源頭是一處小水潭,此為自然湧泉,水質清澈,還能聽到涓涓細流水聲,此處環境優美為南山之仙境!

 

 

三台聚穴.jpg

台南大舞臺創辦人鄭潤涵之父鄭克讓亦葬於南山之「三台聚穴」,此處山形弧度不大,屬金星山形,形體為乳穴又稱「太陰垂乳」。

 

 

土塹堀.jpg

風水地名「土塹堀」連橫岳父沈德墨、趙雲石、陳修五、連捷三等皆葬於此處。

 

 

金盤搖珠穴.jpg

風水地名「孩兒座籃」府城名人林朝英、洪夫人墓、黃本淵家族、盧嘉興祖母、許文龍之父等皆葬於此處。

 

 

騎龍逆水.jpg

此處為朝水之局,竹溪朝著墳前流過來為逆水。前方的山勢向前墳前延伸過來為逆砂,山水朝拱,稱「騎龍逆水」之風水格局。

 

雄雌魚.jpg

 

風水地名「兩魚穴」地貌遠眺就像是兩隻鯉魚而得名,甘本堂創辦人陳本長先生之父陳清吉(牛奶吉)、顏興、吳昌記-黃實娘、湯德章母親等皆葬於此處。

 

 

DSC_0140.jpg

兩魚交會處有一小水路,稱為「兩魚溝」溝內有一泉眼由地下伏流水湧出匯聚而成的小水潭(筆者推測伏流水來自貴子山與水交社一帶可連通至水蛙潭),這是地氣發洩而成的吉穴,水源長年不竭,地勢有如兩魚圍繞寶穴,風水絕佳。

 

 

兩魚吉地.jpg

此墓位於兩魚穴,在伸手兩側墓聯寫出「兩魚吉地」之位置佔佳地。

 

 

DSC_2087.jpg

兩魚往大南門東側古道上有一處佳穴「形結雄魚守株穴」為此處之風水穴名。

 

 

DSC_0370.jpg

兩魚往大南門西側古道上有一處佳穴「形結眾龍相會」為此處之風水穴名。

 

 

水蛙潭.png

位在竹溪附近一座墓前的兩邊對聯:「潭清蛙鯉拱山靈」、「位鎮帝龍占地勢」,透過描述可知當年此墓位於水蛙潭範圍。

 

 

蛇仔穴.jpg

現今位於蛇仔穴附近三門明墓,分別為「明靜沖薛公墓」、「明皇明故考蔡公墓」、「井江明哲鄭公之墓」,戰後曾進行二次葬,保留明代墓碑三門並列,此處因蛇類居多故名「蛇仔穴」。

 

其中「明 靜冲薛公墓」是石暘睢先生於民國48年3月8日在台南縣永康鄉二王村四份仔所發現的,後移至南山公墓。

 

 

洪夫人墓.jpg

墓碑銘:「皇明 顯妣夫人洪氏墓 」
壬戌年 仲冬吉旦  ( 南明 永曆三十六年 1682)
孝男陳士傑、士俊仝奉祀立

 

洪夫人墓,原葬於「蛇仔穴」是一座明鄭時期的墓塚,昭和十七年(1942)該地清塚發堀,由陳姓宗親會將遺骨與墓碑遷葬於「孩兒座籃」附近,坐西向東。

 

 

烏鴉落洋穴.jpg

南山龍脈往西過西門路一段後,至此地勢由高俯衝兩旁開翼,這裡雜草叢生多蛇,為黃鶯的食物來源,故名「黃鶯下田」後來因墓區往前擴張,穴點嘴處變成「烏鴉落洋穴」。筆者站的地方就在烏鴉的背脊上往頭部方向拍攝。

 

 

烏1.png

對聯:「烏雲西散鳥歸宿」、「鴉翅南飛龍在田」,透過描述可知當年此墓位於烏鴉落洋範圍,也可以藉此了解當時的風水地理名稱。

 

 

烏2.png

位在此穴附近墓前的兩邊對聯,裡面也蘊藏了許多風水訊息。

 

 

金盤搖珠穴2.jpg

開基南山堂東側-此處平陽開闊周圍山丘環繞宛如金盤,穴居中心以珠為案,內局龍脈環珠結穴於此,故名「金盤搖珠穴」。

 

台灣通史記載:「楊志申,字燕夫,台邑人,居東安坊。.......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蔣毓英將拓建學宮,志申父墓在焉,告之,請徙而獻其地。毓英嘉之,為擇穴於魁斗山麓,平坦如掌,大可二三畝,台人謂之金盤搖珠。」

 

 

DSC_1193.jpg

蔡培火父母墳「峰山 顯考蔡公然芳、顯妣蔡王氏謹佳塋」,全墓為紅磚砌成合葬於金盤搖珠墓地。

 

 

DSC_1892.jpg

風水地名「仙人拋網」位在富貴南山停車場前方空地,日治時期因有內地人僱牛馬車載運砂土於新町填補魚塭,導致地貌消失。

 

 

兔子穴.png

風水地名「兔子穴」位在大坵畑,南山龍脈支脈經三山懷遠堂至此,此處地貌有如兔形而得名。

 

 

DSC_0306.jpg

風水地名「石燭崙」位於林錫山祖墳後方的山崙,昔日附近有一古墓前方有一對石望柱而得名。

 

 

DSC_1945.jpg

風水地名「蛇仔吐舌」位於中華南路一段,機場北側一帶,此處有一條竹溪支流,曲折蜿蜒形成蛇曲地貌而得名。

 

 

五爪穴.jpg

風水地名「五爪禽珠」往師爺塚溪仔墘俯視,廣闊的腹地是台南市區與台南機場間的緩衝地帶,南山內的植物可調節都市空氣,解決空污與飛機噪音擾民等問題。

 

 

DSC_0324.jpg

此處為師爺塚歸善堂故址,魯鼎梅購置水蛙潭義塚墓地,葬舊南壇所積棺骸二百八十具。考原題里居姓名碣石墳前。以俟識認。其無名氏者為同歸所瘞之。位在舊地名「師爺塚」內。

 

「師爺塚」,意指道府縣等秘書的共同墓地,為江浙游幕人士公置,並建一堂,春秋祭祀,公舉一人為董事。意指道府縣等秘書的共同墓地,為江浙游幕人士公置,並建一堂,春秋祭祀,公舉一人為董事。

 

清代擔任衙門八房事務的師爺職務,來自於閩、粵、浙三省為多數族群,以浙江紹興出身師爺最多,死則埋骨異鄉於此,並設置祭祀先人的場所分為,浙江人士所用積善堂,福州人士所用同善堂。

 

 

IMG_4364.JPG

皇明定國將軍施公墓,外墓環後方嵌有圓形「五爪擒珠」石碑,為此處之風水穴名,與風水師「曾昭仕」先生之名諱。

 

 

IMG_4356.JPG

在五爪擒珠的墓地內,也蘊藏了許多風水地名之訊息。

 

 

 

生基.jpg

南山公墓獨特的地理風水格局,也是造生基的風水寶地,藉由造生基取得天地間之地靈旺氣,一般活人「衣冠塚」稱之為壽城、壽基、福基、生基等名稱,在龍穴上修築生基,加上天運與呼龍祕法運作,將龍穴磁場傳遞自身,輔助個人的氣場,達到趨吉避凶改運造福之功效。

 

 

龍神.jpg

在南山公墓內有許多的小龍脈,每條龍脈都有龍神鎮守,是一種守護地脈之神。

 

 

新坪.jpg

1928年爆發臺南廢墓事件後,由日本人先後選定竹溪南側空曠土地進行整地,俗稱「新墓地」規劃整齊有序,地坪穩固,又稱「新坪」做為臺灣人的公共墓地,此區可見漢式與日式的墳墓形制。

 

 

DSC_0392.jpg

「旅櫬安之」碑立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九月,倒臥在(塩埕段234-12)富貴南山附近,於1980年代發現後被信眾移至南山府旁,並安置香爐祭祀,稱為「石碑公」。

 

「旅」為客居之意、「櫬」為棺木的代稱、「安之」是希望這些亡者先民能夠得到安息。清代因故歿於臺灣的官員百姓,由於各種因素許多人的遺骸與棺木未能運回故鄉,棺木因不耐久放,因此只能就地安葬,並立此碑希望亡者能安息。「旅櫬安之」碑發現時其原墓塚早已不知所蹤。

 

 

DSC_0006.jpg

府城大南門城外是一片墓地,大南門外的古道是早期府城人從出殯至下葬時所走的道路,也是人生最後一程,如今大南門城外古道已經不復見,而在今日南山公墓裡依然保留昔日古道。

 

 

南山橋.jpg

人生最後一段路南山橋,以前叫道德橋,此橋接通兩塊寶地的一個氣口,讓地氣過橋形成合氣之穴。

 

 

曾振暘墓.jpg

曾振暘墓位於「管事畑」,墓碑橫刻「皇明」二字,中間豎刻「澄邑振暘曾公墓」,其左刻「崇禎十五年」,右刻「孝子若龍若鳳同立」 。

 

崇禎十五年(1642)曾振暘在鄭成功來台前二十年就安葬於此,是台灣發現最早的墳墓,鄭成功的姬妾「藩府曾蔡二姬墓」為明永曆年間所葬,至清代不少台南名士、文人亦長眠於此,地上的墓塚約有六萬門,埋藏於地下則更不計其數,南山公墓是目前台南市最大,歷史最久的墓葬區。

 

皇帝年號.png

南山公墓內隨處可見清代時期的墓碑,這裡應該是全臺保留清代最多歷屆皇帝落款年號之墓碑,自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墓碑上除了刻有墓主人的堂號籍貫與生前官銜名諱,也承載了各時期雕塑與工藝技術,如花磚、彩繪磁磚、泥塑、石雕、題字、宗教等非常具有研究價值。

 

 

從日治時期南山公墓先人歷經多次迫遷,然而臺南市政府在近年來以促進南區發展,增進公共利益及安全為由刨除南山公墓,於民國108年(2019)1月21日公告後執行南山公墓遷葬,並規劃ABCDE五區作為開發用地,竹溪沿岸受到整治工事影響,毀壞不少風水寶地,南山公墓先人再次迫遷,棄幾十萬先人于不顧,祖墳不保珍貴文化資產與地景也蕩然無存,站在保存文化資產價值的立場希望能全區保存!

 

 

A3.png

南山公墓範圍規劃區紅線框內94.7公頃、公有土地約76.6%、私有土地約23.4%。

 

A區-殯葬專區第一期
B區-殯葬專區第二期
C區-工務局道路開闢
D區-都市計畫住宅區
E區-興建停車場使用


南山公墓是台灣文化蘊涵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墓葬區,也是史前「芭蕉腳」遺址區,因人跡罕至保留了竹溪流域的原始地貌,是野鳥及多種生物的棲息地,因人口數不斷上升,配合都市發展開通交通道路,破壞原有南郊塚地,包括新都路、西門路、永成路、中華南路等。由於不斷開闢南山公墓,引起地方民眾關心和爭議,組織地方團體進行聲援,臺南市政府為配合公墓文化資產調查作業,於民國109年(2020)7月已先撤下南山公墓所有遷葬公告,希望未來能規畫保留墓葬文化及自然景觀。

 

arrow
arrow

    雲海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