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宮」代表郡縣之學,而牌坊本身則有表彰(孔子)之意,立於東大成坊外,原是舊時孔廟最外的出入口。可惜日治時開闢南門路,將石坊與孔廟隔開,原有功能遂逐漸被人們淡忘,許多人甚至不知道那是孔廟的附屬建築。
清乾隆年間,知府蔣元樞重修孔廟時,因見大成的東北方建有高樓(文昌閣),遂決定在其東南方再建一座石坊,「以壯規制」。他由泉州採購花崗石材,請當石匠雕造後,運到台灣組立。這就是今日所見之「泮宮石坊」。全台孔廟中,僅台南孔廟有這項設施。
泮宮石坊,寬四柱三間,重簷雙脊形式,其建築精神數模仿木構建築的設計,例如:鴟尾雀替、瓦當滴水飛簷等,十分有趣。坊頂中央置一葫蘆石雕,有辟邪的作用。而八隻夾柱石獅造形樸拙,坊面上之人物、動物雕刻精巧,都值得細細欣賞。
沿府中街二側宛延伸出之幾條古巷道。所以包括了「柱仔行街」、「鹽菜巷」及「甕仔井街」等,在歷史概念底下,都是在「府中街」範圍裡。
另外,在現今開山路122巷36弄一帶的「甕仔井巷」,則是因有一口名為「甕仔」的古井而得名,這口古井目前仍然存在。(開山路122巷36弄12號)
參考文獻:府城賞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