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篇的圖片較多,如有圖片無法顯示請點選圖片按右鍵顯示圖片既可。

主題:喚醒記憶,探訪舊城之旅(交通工具:機車、鐵馬)
策劃/執行人:雲海龍吟
助理:林雨志
集合地點:水萍溫公園大門(夏林路)
參與人數:不限(有興趣的請留言)

探訪動機:
1.剛開始研究城牆的歷史是因興趣,雖然同學或朋友說我很無聊,但漸漸的我更希望可以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
2.想要瞭解台南市的歷史就要先從府城的發展說起,府城舊城牆的尋訪,也就成了實地看查的行程了。
3.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藉此拉近民眾對古蹟的距離,建立起市民對府城文化資產重視及維護觀念。


城牆簡史:
最早在康熙臺灣輿圖中可見,康熙六十年(1721)以前府城當時還沒有建城池,在發生「鴨母王」朱一貴之亂後,才開始考慮築城。

 

雍正元年(1723)始建木柵城,這時有七座城門,是用刺竹環插的藩籬做成圍牆,內側多植莿桐,故昔日府城又稱為「莿桐城」。而石萬壽教授指出在< 大清一統誌>記載是雍正三年。周長2520丈(8.064km)

 

乾隆元年(1736)後,城門改為磚石造,並加建城門樓。

 

乾隆十四年(1775),增建綠珊瑚作為城的外護。

 

乾隆四十年(1775)在舊柵之內另築新柵加高三尺,還增加小西門一座,成為八座城門。

 

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舉事叛亂後,故令台灣府廳各縣皆改建城垣。台灣知府楊廷理改木柵為土石城垣土城,外側再以蚵殼灰、糖漿、糯米汁混合而成的「三合土」作牆面,其結構更形堅實。 而大西門則由現今西羅殿內移至西門路上,小西門向外遷建。

 

道光十五年(1835)平定張丙之後,開始著手築西外城,羿年築東外城。周長擴增到2720丈(8.64km)

 

同治十三年(1874)用三合土舂築法修建。

 


14dcfa32062cb6.jpg

1752年,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縣城池圖的面貌。周長2520丈(8.064km)有七座城門,兩處水門。此圖為古人目測所畫,城牆看起來略似半圓形,圖下方西臨台江內海與海岸線平行,有如一輪明月沉入江水中。而在明徐弘祖(1585-1641)《江源考》記載:古府城地形東半部為台地,西半部驟傾與外圍沙洲形成內海。

 

 

尋訪府城古城牆遺址

乾隆四十二年(1777)蔣元樞《重建臺灣郡城圖說》可見府城當時西面還未圍莿竹林,但南北兩側多築一道木柵加強防備

 

 

尋訪府城古城牆遺址

嘉慶十二年(1807)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一地志城池目云:臺灣府「弧其東南北、弦其西,俯瞰台江,形家以為半月沉江之勢」。

 


14dcf975e95181.bmp

1900年,台南城內外略圖,圖中城池的面貌就比上圖較精準了。 距離:台南府城繞1圈大約8.3km,總面積大約3.5 sq km。

路程:


南英工商→大南門→南門段城垣殘蹟(樹林街)→小南門遺址→東門段城垣殘蹟(1.台南市東門路1段156巷23號。2.光華街225號對面。)

→巽方靖鎮(修禪院)→大東門→東門段城垣殘蹟(台南一中的停車棚垃圾場邊)

→小東門遺址(成大)→小東門段城垣殘蹟(小西門)→大北門遺址(小東路和北門路)

→北門段城垣殘蹟(台南公園)→小北門段城垣殘蹟(西門路4段16巷39弄80號旁)→小北門遺址

→兌悅門(民族路往文賢路在信義街口)→大西門遺址→小西門遺址

 

府城map.png

這張圖從南英工商開始,大約沿著標示的路線跑一圈。 而這些城垣殘存遺跡到底在今天的哪裡呢?在地圖上有16個標示讓我來帶你們去探尋。

 


標示1:南英工商
我弟96年畢業於南英他說守衛室和附近都有重建所以南英裡面以經找不到城垣殘蹟了。

149bb94b83acd6.jpg

南英工商北邊外圍牆隆起的地方。對照古地圖,城牆將在這地方附近沒錯。

 


149bb955c086a8.jpg

據資料此段殘垣是在南英商工之圍牆附近,在外面似乎看不出任何城牆的模樣。


標示2:大南門城

154922cf4a6ca6.jpg

日治時期明治38年(1905)臺南大南門舊照。

 


149bb94257dcff.jpg

大南門位於南門路樹林街二段,又稱「寧南門」,建於1725年,民國66年依原樣重建。內門拱上刻有寧南門、外門拱上刻有大南門。

 


標示3:南門城牆殘垣
位在臺南市中區南門路34巷邊(樹林路上)立牌


149bba95bb4c5f.jpg
我站的拍攝位置剛好是在城牆外,所以過了這道牆的地區都屬於城外了。

 

 

149bb94167cd6a.jpg
這一段南門垣殘跡就是台南女中後方的圍牆,為了避免倒塌,大部分已經用水泥蓋起來了。南門段殘蹟依古法整修,大致恢復舊觀,此外還特別保留出一段,露出內部結構,以供參觀,彌足珍貴。目前的南門段城垣殘蹟,呈東西走向,在臺南女中圍牆的一段,長約八十多公尺,高約四公尺餘,是保存較好的一段,外觀上很容易辨識出是用三合土以古法砌築,實為難得之文物。城牆上還留有一些「雉堞」(就是牆上面凸起來的那種東西)

 


149bb95aaa152a.jpg

立碑


149bb950322ba5.jpg

城牆裡面的構造,也就是所謂的「三合土」當初築城用的素材有<蚵灰、蚵殼、黏土、糯米粉、糖、水及油等>相互接壤。

 


標示4:小南門遺址
位在樹林街和開山路路口

 

小南門.bmp
昔日的小南門,稱為「鎮南門」,建於1725年,早期是通往鳳山及高雄的要道,於1917年被拆除。

 

小南門還有一段歷史,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在馬關條約中將台灣割讓給日本。1895年,日軍佔領台灣,府城內的士紳擔心日本軍進城時會大肆屠殺,而求助於巴克禮牧師。巴克禮牧師從當時的小南門,一路唱著聖歌,來到台南縣二層行溪邊的日本軍營。隔天,日本軍從小南門進城,和平接收府城,巴克禮牧師也確保了全城的安全。

 


149bb94a3efa6f.jpg

原址位於現今台南市樹林街與開山路一帶,1919年(民國8年)因開山路開通而拆除。

 


149bba93ddc239.jpg

南師附小旁,基本上…什麼都沒了。

 


149bb9409dbc84.jpg

小南門門上的題字,目前展示在成大歷史博物館前。

 


標示5:東門段城垣殘蹟
城牆過開山路,往東北方沿著大同路一段73巷,衛服部胸腔病院旁過鐵道下方的小涵洞,到達光華街。

149bb93c3c4ab6.jpg

東門路1段156巷23號南邊,其實延伸過去還有些幾小段在當地的住宅裡,記得跟屋主說一聲。

 


149bb943fe2e8c.jpg

光華街225號對面,市定古蹟的東門城牆殘垣。

 


標示6:巽(ㄒㄩㄣˋ)方砲台遺址位在臺南市中區光華街10號
創建於清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關塞

14ad599017245a.png

日據時期,城垣遭棄毀,砲臺荒蕪,直到西元1949年(民國38年),修禪院承租該區土地,建造房舍,將砲台納於庭園南側,並整建維護。

 


149bb951d82fea.jpg

清道光16年(西元1838年)為了保障城外的市集、居民的安全,所以另建外城一座,以竹圈圍而成,官紳為了保護城外住民,在台灣府治東郊所建造的城門。並在大東門外興築一座由刺竹圈圍而成的「外城」,並建南北銃樓兩座,其中南側的「巽方砲台」至今猶存。而北邊的砲台約在現今的長榮中學後方,但目前已無跡可尋。

 


149bb93da2d558.jpg

砲台月門上方刻有「巽方靖鎮」石額完好無缺。

 


標示7:大東門城

位於現東門路和勝利路圓環上

大東門.png

昔日大東門又稱「迎春門」台灣知縣周鐘瑄始建城池之初,大門東當時是動工的第一座城門。 內門拱上刻有迎春門,外門拱上刻有東安門。

 


149bba9470d35a.jpg

今日的大東門,於1921年 (民國 10 年) 大東門規劃為圓環,民國64年重建城樓為歇山重簷式屋頂,窗櫺有扇形、八卦形、方形、書卷形,城門基座以花岡石砌成,中段鋪以水泥牆。

 


149bb94f7144e6.jpg

三級古蹟立碑

 


157ad683c17f73.png

沿著光華女中的圍牆,隱藏在光華女中籃球場旁地底下的城垣,斜越過青年路,進入南一中校園。

 


標示8:南一中東門段城垣殘蹟在後方停車棚裡。

149bb953e933ff.jpg

城牆只剩這一小片殘跡大約10公尺長隱約可尋,但仍然可以看得出當時的建築工法,叫「夯實疊砌法」這段城牆位在全校最邊最陰暗的地方要是不仔細看,根本不會察覺到城垣上殘跡。

 


149bb94c671277.jpg

這段垣殘蹟上顏色有點不太一樣,偏向藍綠色。是藻類還是三合土原料的關係所造成的嗎?

 


標示9:小東門段城垣殘蹟
位於臺南市東區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勝利路側【創建年代】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


149bb9494f05c8.jpg

身後那面牆是小東門段城垣殘蹟,是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由東門城沿著勝利路延伸到此處。

 


149bb9534d026d.jpg

立牌

 


149bb947ea1c0f.jpg

小東門城垣殘跡,大部份已經坍毀,現今僅存一些殘跡,不禁令人難過。

 


149bb957b72484.jpg

旁邊的殘跡就這樣用帆布蓋著,保護古蹟就這樣敷衍了事。

 


149bbac312e8b6.bmp

介紹類似三明治的府城小東門段三合土城垣。

 


154922cf93df0d.jpg

昔日小東門,稱為「鎮東門」,建於1725年,又在1835年興建月城,民國五年 (大正五年、1916年) 因興建兵營而被拆除夷為平地。

 


149bb943219555.jpg

1985年在此城垣旁挖掘出小東門遺址。

 


149bb9553edc55.jpg

成大校園內的榕園是日本裕仁皇太子手植榕樹,也是國泰人壽logo

 

 

標示10:大北門遺址


154922cf378539.jpg

昔日的大北門稱為「拱辰門」,在1736年新建城門,為重簾歇山式雙層建築,題為「鎮北門」。 1776年改題為「大北門」1915 年 (民國 4年) 大北門及附近城垣遭拆除。

 


149bb9564b3783.jpg

1915年拆除大北門及城牆, 如今的大北門位在北門路和小東路口偏南方 。

 

 

大北門夯土遺址.png

此處目前還能見到大北門夯土遺址。



標示11:北門城牆殘垣


149bb9587388e0.jpg

台南公園裡,有一小段城牆殘跡,已被老樹根盤踞。

 


標示12:北門城牆殘垣
過公園路接公園路295巷後段已被民房阻斷所以由公園北路轉進西門路4段16巷31弄直走到39弄


149bb93df915c5.jpg

走到底在39弄80號旁,找到這一段古城牆。

 


149bb954912836.jpg

有一個鐵皮標籤,說明城牆的地主屬於立人路350巷8號所有。可是我們卻冷落了它,遺忘了它,讓它孤零零的藏在民宅的縫中!

 


標示13:小北門遺址


154922cf76e628.jpg

昔日的小北門稱為「鎮北門」建於1725年。又在1835年興建月城,最後在市長林錫山任內1968-1973年被拆除。

 

 

今小北門.png

今小北門遺址約在公園北路與西門路三段交叉口處。

 



149bb94cfd47dc.jpg

小北門遺址碑卻立在明德國中大門口旁。

 


149bb93d518fa9.jpg

小北門門上的題字< 鎮北坊>,目前展示在成大歷史博物館前。

 


標示14:兌悅門
位於臺南市西區文賢路與信義街交叉口【創建年代】清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二級古蹟)


昔日的兌悅門是「台灣府城大西門」的外城門,兌者即八卦的正西方,故名。

149d8114e5c938.jpg

兌悅門創建於清道光15年(1835),建造原因乃是清道光12年(1832)臺灣發生張丙之役,戰後清廷為了強化保衛臺灣,乃於各城添加半月城(或稱外城、甕城),兌悅門即是此時府城西北面所建三個外城門之一(另二者為奠坤門及拱乾門),完成於清道光16年(1836)。因兌悅門位處城西,在八卦中屬「兌」方而得名。

 


149d8113230b5d.jpg

兌悅門至今仍保存城門牆體,城門外以「老古石」(即珊瑚礁)建築,砌紅磚並以白灰粉刷,地下有牆基,牆角以花崗岩石材補強。

 


標示15:大西門遺址


154922cf62f4d3.jpg

昔日的大西門稱為「鎮海門」原址今西羅殿 。乾隆53年〈1788年〉,「林爽文事件」爆發,改木柵城為土城,城門向東遷移至現在的西門路和民權路口。1907 年 (清光緒 33年) 因開拓西門路,大西門而及附近城垣遭拆除。

 

 

尋訪府城古城牆遺址

今日的大西門,在西門路二段與宮後街路口,目前沒有遺址立碑!

 


標示16:小西門

小西門.jpg
昔日的小西門稱為「靖波門」 建於1775年,原稱清水門。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建新小西門,曰靖波門。民國59年遷築至成功大學光復校區。

 


149bba9265cb55.jpg

1921年 (民國 10 年) :的市街改正將小西門北側規劃為圓環,路程到這裡就結束了。

 


149bba92fb322f.jpg

市政府將靖波門遺址立碑於今小西門圓環獅子會時鐘旁是錯誤的,正確的位置在今西門路一段761巷口。

 


149bba96a40ab6.jpg

小西門目前座落在成大小東門城垣旁邊。



成果敘述:
1.記錄府城文化遺址調查研究報告。
2.希望有越來越多的有心人士參與探索府城的文化資產,喚起古蹟的重要性。



策劃者心得:
府城有些城牆,皆於日據時期被拆毀,如今已無蹤跡。目前的殘垣與民宅爭地,不但破壞古蹟之整體景觀也非保存古蹟之道。



策劃者建議:
1.希望文化局古蹟課能趕快找專家學者去鑑定目前城垣殘蹟,給它立牌,讓更多人能目睹,不要遺忘了它!

2.台南市的古蹟,不僅保存文化資產,在不破壞古蹟建築本體的前提之下,更希望能把古蹟和觀光產業結合,發展出整體的觀光系統成為國際級文化古蹟城市。

3.希望相關單位修護古蹟時因必免過度的修繕導致其外觀、造型等受到破壞。

4.最後本人希望市府能在不影響交通道路的情況下在遺址中重建古城門,恢復府城昔日的丰采,提升府城歷史地位。

 


圖片來源:文建會文資中心、 國家文化資料庫、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府城今昔。

參考文獻:府城-古蹟巡禮 台南市「鄉土之美」 、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雲海龍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雲海龍吟 的頭像
    雲海龍吟

    雲海龍吟

    雲海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