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篇的圖片較多,如有圖片無法顯示請點選圖片按右鍵顯示圖片既可。
主題:喚醒記憶,探訪舊城之旅(交通工具:機車、鐵馬)
策劃/執行人:雲海龍吟
助理:林雨志
集合地點:水萍溫公園大門(夏林路)
參與人數:不限(有興趣的請留言)
探訪動機:
1.剛開始研究城牆的歷史是因興趣,雖然同學或朋友說我很無聊,但漸漸的我更希望可以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
2.想要瞭解台南市的歷史就要先從府城的發展說起,府城舊城牆的尋訪,也就成了實地看查的行程了。
3.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藉此拉近民眾對古蹟的距離,建立起市民對府城文化資產重視及維護觀念。
城牆簡史:
最早在康熙臺灣輿圖中可見,康熙六十年(1721)以前府城當時還沒有建城池,在發生「鴨母王」朱一貴之亂後,才開始考慮築城。
雍正三年三月十六日(陽曆1725/04/28),第二任巡臺御史史禪濟布上奏朝廷欲於臺灣府治建木柵城,獲得雍正皇帝的許同。由孫魯及臺灣縣知縣周鍾瑄籌劃興建木柵城,於三月廿七日(陽曆1725/05/09)興工。始建木柵城,這時有七座城門,東、西、南、北大門、東、南、北小門。。
雍正十一年(1733),福建總督郝玉麟奉旨周植刺竹。是用刺竹環插的藩籬做成圍牆。
乾隆元年(1736),七座城門改為磚石造,並加建城門樓,以石雉堞釘鐵皮,樓護女牆;為窩鋪十有五。
乾隆四十年(1775),蔣元樞增加植刺桐、綠珊瑚、林投樹作為城的外護。故昔日府城又稱為「莿桐城」。並在舊柵之內另築新柵加高三尺,還增加小西門一座,成為八座城門。
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舉事叛亂後,故令台灣府廳各縣皆改建城垣。台灣知府楊廷理改木柵為土石城垣土城,外側再以蚵殼灰、糖漿、糯米汁混合而成的「三合土」作牆面,其結構更形堅實。 而大西門則由現今西羅殿內移至西門路上,小西門向外遷建改曰為靖波門。
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月十一日完工,楊廷理於八月在大西門旁勒立「改建臺灣府城碑記」。
道光十五年(1835)平定張丙之後,閩浙總督程祖洛、舉人鄭朝蘭奏請增建西外城(拱乾門、兌悅門、奠坤門),羿年築東外城(永康門、東郭門、仁和門)共計十四座城門。周長擴增到2720丈(8.64km)
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五日才由欽差大臣沈葆楨聘請馬尾造船廠法國工程師帛爾陀(M. Berthault)進行修築,用三合土舂築法修建隔年完工。
明治三十三年(1900)日治時期都市計畫與縱貫鐵路的建設陸續拆除城垣。
民國七十四年(1985)11月27日兌悅門列為二級古蹟;大東門、大南門、城垣南門段、東門段、小東門段殘蹟、及巽方砲臺列為三級古蹟。
1752年,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縣城池圖的面貌。有七座城門,兩處水門。此圖為古人目測所畫,城牆看起來略似半圓形,圖下方西臨台江內海與海岸線平行,有如一輪明月沉入江水中。而在明徐弘祖(1585-1641)《江源考》記載:古府城地形東半部為台地,西半部驟傾與外圍沙洲形成內海。
乾隆四十二年(1777)蔣元樞《重建臺灣郡城圖說》可見府城當時西面還未圍莿竹林,但南北兩側多築一道木柵加強防備。
嘉慶十二年(1807)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一地志城池目云:臺灣府「弧其東南北、弦其西,俯瞰台江,形家以為半月沉江之勢」。
1900年,台南城內外略圖,圖中城池的面貌就比上圖較精準了。 距離:台南府城繞1圈大約8.3km,總面積大約3.5 sq km。
路程:
南英工商→大南門→南門段城垣殘蹟(樹林街)→小南門遺址→東門段城垣殘蹟(1.台南市東門路1段156巷23號。2.光華街225號對面。)
→巽方靖鎮(修禪院)→大東門→東門段城垣殘蹟(台南一中的停車棚垃圾場邊)
→小東門遺址(成大)→小東門段城垣殘蹟(小西門)→大北門遺址(小東路和北門路)
→北門段城垣殘蹟(台南公園)→小北門段城垣殘蹟(西門路4段16巷39弄80號旁)→小北門遺址
→兌悅門(民族路往文賢路在信義街口)→大西門遺址→小西門遺址
《臺灣府志》記載周長約為兩千一百四十七丈(6.87km)、《臺灣縣志》記載周長約為兩千六百六十二丈(8.518km)。
這張圖從南英工商開始,大約沿著標示的路線跑一圈。 而這些城垣殘存遺跡到底在今天的哪裡呢?在地圖上有16個標示讓我來帶你們去探尋。
標示1:南英工商
我弟96年畢業於南英他說守衛室和附近都有重建所以南英裡面以經找不到城垣殘蹟了。
南英工商北邊外圍牆隆起的地方。對照古地圖,城牆將在這地方附近沒錯。
據資料此段殘垣是在南英商工之圍牆附近,在外面似乎看不出任何城牆的模樣。
標示2:大南門城
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八年(1905)臺南大南門舊照。
大南門位於南門路樹林街二段建於1725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蔣元樞改題「寧南門」,並增建甕城。民國六十六年依原樣重建。內門拱上刻有寧南門、外門拱上刻有大南門。
標示3:南門城牆殘垣
位在臺南市中區南門路34巷邊(樹林路上)立牌
我站的拍攝位置剛好是在城牆外,所以過了這道牆的地區都屬於城外了。
這一段南門垣殘跡就是台南女中後方的圍牆,為了避免倒塌,大部分已經用水泥蓋起來了。南門段殘蹟依古法整修,大致恢復舊觀,此外還特別保留出一段,露出內部結構,以供參觀,彌足珍貴。目前的南門段城垣殘蹟,呈東西走向,在臺南女中圍牆的一段,長約八十多公尺,高約四公尺餘,是保存較好的一段,外觀上很容易辨識出是用三合土以古法砌築,實為難得之文物。城牆上還留有一些「雉堞」(就是牆上面凸起來的那種東西)
立碑
城牆裡面的構造,也就是所謂的「三合土」當初築城用的素材有<蚵灰、蚵殼、黏土、糯米粉、糖、水及油等>相互接壤。
標示4:小南門遺址
位在樹林街和開山路路口
小南門建於1725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蔣元樞改題「鎮南門」,在道光十五年(1835)興建甕城,早期是通往鳳山及高雄的要道,於1917年被拆除。
小南門還有一段歷史,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在馬關條約中將台灣割讓給日本。1895年,日軍佔領台灣,府城內的士紳擔心日本軍進城時會大肆屠殺,而求助於巴克禮牧師。巴克禮牧師從當時的小南門,一路唱著聖歌,來到台南縣二層行溪邊的日本軍營。隔天,日本軍從小南門進城,和平接收府城,巴克禮牧師也確保了全城的安全。
原址位於現今台南市樹林街與開山路一帶,民國八年(1919)因開山路開通而拆除。
南師附小旁,基本上…什麼都沒了。
小南門門上的題字,目前展示在成大歷史博物館前。
標示5:東門段城垣殘蹟
城牆過開山路,往東北方沿著大同路一段73巷,衛服部胸腔病院旁過鐵道下方的小涵洞,到達光華街。
東門路1段156巷23號南邊,其實延伸過去還有些幾小段在當地的住宅裡,記得跟屋主說一聲。
光華街225號對面,市定古蹟的東門城牆殘垣。
標示6:巽(ㄒㄩㄣˋ)方砲台遺址位在臺南市中區光華街10號
創建於道光十六年(1836)-關塞
日據時期,城垣遭棄毀,砲臺荒蕪,直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修禪院承租該區土地,建造房舍,將砲台納於庭園南側,並整建維護。
清道光十六年(1838)為了保障城外的市集、居民的安全,所以另建外城一座,以竹圈圍而成,官紳為了保護城外住民,在台灣府治東郊所建造的城門。並在大東門外興築一座由刺竹圈圍而成的「外城」,並建南北銃樓兩座,其中南側的「巽方砲台」至今猶存。而北側的「艮方砲台」目前已無跡可尋。
砲台月門上方刻有「巽方靖鎮」石額完好無缺。
標示7:大東門城
位於現東門路和勝利路圓環上
昔日大東門又稱「迎春門」台灣知縣周鐘瑄始建城池之初,大門東當時是動工的第一座城門。 內門拱上刻有迎春門,外門拱上刻有東安門。
今日的大東門,於民國十年 (1921) 大東門規劃為圓環,民國六十四年重建城樓為歇山重簷式屋頂,窗櫺有扇形、八卦形、方形、書卷形,城門基座以花岡石砌成,中段鋪以水泥牆。
三級古蹟立碑
沿著光華女中的圍牆,隱藏在光華女中籃球場旁地底下的城垣,斜越過青年路,進入南一中校園。
標示8:南一中東門段城垣殘蹟在後方停車棚裡。
城牆只剩這一小片殘跡大約10公尺長隱約可尋,但仍然可以看得出當時的建築工法,叫「夯實疊砌法」這段城牆位在全校最邊最陰暗的地方要是不仔細看,根本不會察覺到城垣上殘跡。
這段垣殘蹟上顏色有點不太一樣,偏向藍綠色。是藻類還是三合土原料的關係所造成的嗎?
標示9:小東門段城垣殘蹟
位於臺南市東區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勝利路側
身後那面牆是小東門段城垣殘蹟,是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由東門城沿著勝利路延伸到此處。
立牌
小東門城垣殘跡,大部份已經坍毀,現今僅存一些殘跡,不禁令人難過。
旁邊的殘跡就這樣用帆布蓋著,保護古蹟就這樣敷衍了事。
介紹類似三明治的府城小東門段三合土城垣。
小東門建於1725年,又在道光十五年 (1835)興建甕城,民國五年 (1916) 因興建兵營而被拆除夷為平地。
1985年在此城垣旁挖掘出小東門遺址。
成大校園內的榕園是日本裕仁皇太子手植榕樹,也是國泰人壽logo
標示10:大北門遺址
大北門在1736年新建城門為重簾歇山式雙層建築,乾隆四十一年(1776)蔣元樞改題「拱辰門」,並增建甕城。民國四年 (1915) 大北門及附近城垣遭拆除。
1915年拆除大北門及城牆, 如今的大北門位在北門路和小東路口偏南方 。
此處目前還能見到大北門夯土遺址。
標示11:北門城牆殘垣
台南公園裡,有一小段城牆殘跡,已被老樹根盤踞。
標示12:北門城牆殘垣
過公園路接公園路295巷後段已被民房阻斷所以由公園北路轉進西門路4段16巷31弄直走到39弄
走到底在39弄80號旁,找到這一段古城牆。
這裡有一個鐵皮標籤寫台南市政府,台南國際青年商會主辦。說明城牆的地主屬於立人路350巷8號所有。可是我們卻冷落了它,遺忘了它,讓它孤零零的藏在民宅的縫中!
標示13:小北門遺址
小北門建於1725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蔣元樞改題「鎮北門」。又在道光十五年(1835)興建甕城,圖中旁邊的小門就是拱乾門,最後在市長林錫山任內1968-1973年被拆除。
今小北門遺址約在公園北路與西門路三段交叉口處。
小北門遺址碑卻立在明德國中大門口旁。
小北門門上的題字< 鎮北門>,目前展示在成大歷史博物館前。
標示14:兌悅門
位於臺南市西區文賢路與信義街交叉口【創建年代】清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二級古蹟)
昔日的兌悅門是「台灣府城大西門」的外城門,兌者即八卦的正西方,故名。
兌悅門創建於道光十五年(1835),因臺灣發生張丙之役,戰後清廷為了強化保衛臺灣,乃於各城添加半月城(或稱外城、甕城),兌悅門即是此時府城西北面所建三個外城門之一(另二者為奠坤門及拱乾門)翌年完工。因兌悅門位處城西,在八卦中屬「兌」方而得名。
兌悅門至今仍保存城門牆體,城門外以「老古石」(即珊瑚礁)建築,砌紅磚並以白灰粉刷,地下有牆基,牆角以花崗岩石材補強。
標示15:大西門遺址
大西門稱為「鎮海門」原址在西羅殿,於「林爽文事件」事件後,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福建巡撫徐嗣曾、工部侍郎德成、及福康安上奏提議改建城池為土城,由臺灣府知府楊廷理主持改建。將城門向東往內退縮120丈至現在的西門路和民權路口。
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月十一日完工,楊廷理於八月在大西門旁勒立「改建臺灣府城碑記」。1907年因造成交通不便 ,大西門而及附近城垣遭拆除。
左邊《改建臺灣府城碑記》,高190公分,寬125公分,今在南門碑林。右邊臺南大西門影像出自台灣寫真帖,從城內往城外拍攝。
今日的大西門,在西門路二段與宮後街路口,目前沒有遺址立碑!
標示16:小西門
乾隆四十年(1775)知府蔣元樞初建小西門,原清代水門。乾隆五十三年(1788)知府楊廷理改建,名曰靖波門。民國五十九年遷築至成功大學光復校區。
民國十年(1921) :的市街改正將小西門北側規劃為圓環,路程到這裡就結束了。
市政府將靖波門遺址立碑於今小西門圓環獅子會時鐘旁是錯誤的,正確的位置在今西門路一段761巷口。
小西門目前座落在成大小東門城垣旁邊。
成果敘述:
1.記錄府城文化遺址調查研究報告。
2.希望有越來越多的有心人士參與探索府城的文化資產,喚起古蹟的重要性。
策劃者心得:
府城有些城牆,皆於日據時期被拆毀,如今已無蹤跡。目前的殘垣與民宅爭地,不但破壞古蹟之整體景觀也非保存古蹟之道。
策劃者建議:
1.希望文化局古蹟課能趕快找專家學者去鑑定目前城垣殘蹟,給它立牌,讓更多人能目睹,不要遺忘了它!
2.台南市的古蹟,不僅保存文化資產,在不破壞古蹟建築本體的前提之下,更希望能把古蹟和觀光產業結合,發展出整體的觀光系統成為國際級文化古蹟城市。
3.希望相關單位修護古蹟時因必免過度的修繕導致其外觀、造型等受到破壞。
4.最後本人希望市府能在不影響交通道路的情況下在遺址中重建古城門,恢復府城昔日的丰采,提升府城歷史地位。
圖片來源:文建會文資中心、 國家文化資料庫、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府城今昔。
參考文獻:府城-古蹟巡禮 台南市「鄉土之美」 、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雲海龍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