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台灣郡城圖說.png

 

雍正十一年(1733),經總督郝玉麟等題准,在西木柵城外從小北門起至南水門,用刺竹環插的藩籬做成圍牆。因西面臨海,潮汐作用下,難以種竹。乾隆四十年(1775),於兌悅門附近建增炮臺、敵臺、城門、望樓等設施加強防禦。於砲台左右添設木柵兩翼,另建小西門一座,並增砲台三座。

 

嘉慶年間,海盜出沒頻頻,擄掠船舶,在嘉慶十年(1805)十一月蔡牽第四度突襲鹿耳門攻佔洲仔尾,在嘉慶十年十二月,三郊為維護五條港商家與船隻的安全,三郊總義首陳啟良,向官員建議在西面城牆的外圍再建立一道木城。陳啟良在三天時間於海口添建木柵外城,據說在舊址重建拱乾門、奠坤門,從小西門越過大西門至小北門,計千二百丈,白金六千費用由三郊出資。

 

道光十二年(1832),張丙之役兩度進犯被捕後,為彌補先前西門以外地區,由於曾文溪改道造成大西門外之台江內海漸成陸地,無險可守的缺點,由閩浙總督程祖洛報准,於城之西北至西南以老古石擴築西外城,於道光十六年(1836)修築完善,設三座石城門為小北門外拱乾門、中門兌悅門、小西門外奠坤門。

 

道光二十二年 (1842) :「海漲暴作,湧為沙州 … 由安平鎮漸次砂漲,直抵大西門郭外」,海岸線已推移至安平鎮外海岸線。

 

 

道光臺灣輿圖.png

府城西外城在日治時代遭到拆毀如今已難窺其原貌,雲兄找尋相關資料時,在道光臺灣輿圖意外找到西外城輪廓,此圖也證實西外城確實存在過,西外城內包括南廠、道廠、看西街、王宮、老口石街,將市集與居民圍繞在內。

 

 

拱乾門的殘段.jpg

1893年臺灣府城街道全圖局部,紅色圈內便是西門外護城拱乾門的殘段還在。

 

 

府城小北門.png

日治時期台南小北門舊照,旁邊有一座小門便是拱乾門。

 

 

府城西外城遺址之「城弓街矢」傳說

拱乾門遺址:今民德國中內,育德大樓前附近。

 

 

小北門地籍圖.png

用地籍圖套疊可知拱乾門位置在民德國中內。

 


14ad9bdf87dc82.png

兌悅門:今文賢路與信義街交叉口,是府城唯一仍在使用中的城門。


傳說當年五條港與安平港為了貿易上的競爭,將兌悅門一帶城牆修築成有如弓身造型,並以石頭鋪設箭形道路,表示箭射向安平,藉此破壞安平港的地理。

 


14ad9bdf214764.png

信義街舊路標。

 


14ad9be06f16b3.png

文賢路50號-集福宮玉場旁還遺留一段外城殘蹟。

 

 

1875臺灣府城街道圖1.png

1875臺灣府城街道圖中紅色點就是奠坤門的位置。

 

 

1895臺灣府城並安平海口圖.png

1895臺灣府城並安平海口圖中的奠坤門位置。

 

 

小西門外練兵場.png

臺南縣臺南小西門外陸軍練兵場圖,畫有奠坤門圖示。

 

引用〈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五八卷內務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套疊。

 

 

臺南舊地籍圖(1970s).png

出小西門外有一條古道路(粉紅色線)通往奠坤門,在民國59年的臺南舊地籍圖中可以清楚知道奠坤門正確的位置。

 

ps:民國67年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第100頁中,奠坤門位於今大德街與大勇街口,但用地籍圖比對可知當年的調查報告是有誤的。

 

 

府城西外城遺址之「城弓街矢」傳說

奠坤門遺址:今西門路一段715巷2號後方處。

 

 

府城西外城遺址之「城弓街矢」傳說

 

因海岸線逐漸往西移,有了西外城保護後,漁行聚集在南廠附近交易魚貨形成市集,在1907年臺南及安平市街圖標示「魚行」,該街稱為「魚行口街」也是日治時期小西門街魚菜市場所在,人們可以經奠坤門往來下林仔庄。

 

 

魚行口街.jpg

魚行口街即今大德街,自西門路761巷至大勇街之間。日治時代有輕便鐵路經此,通往南部濱海各庄。昔日魚行雖已不再,今清幽恬靜的老街風味仍存。

 


1898台灣堡圖.png

1898台灣堡圖畫出西外城遺址範圍因大量興建民宅道路重劃下破壞了原貌,不像東外城遺址還能依照現今的小巷子還原當時的範圍。大家看出來了嗎像一支弓,以西外城為弓,西門牆為弦,而穿越兌悅門的老古石街為箭,射向安平。

 

 

154fae0f8718a8.png

弓箭煞氣之說:

兌悅門創建於清道光年間。地方盛傳,五條港商家在兌悅門興建時,聘請地理師將兌悅門修築成圓弧狀,拱門形似一把拉滿弦的弓,穿越拱門的老古石街,則像一支射往安平的箭,當時安平人深信安平地理將遭破壞,便請出兩尊石將軍坐鎮天妃宮(今石門國小)內,呈坐西向東之勢,擋住兌悅門弓西射而來的箭,化解煞氣。這段安平港、五條港之間的地理之爭,隨水路淤積失去運輸功能,逐漸遭人淡忘。真相是否如此,尚待考證。

 

 

154fadb1e88370.jpg

1895年,日本軍隊入台,因為主帥落跑,黑旗兵群龍無首,黑旗兵五十六人被包圍在媽祖宮內慘遭屠殺,埋屍在廟後,當地居民害怕冤魂,於是香火冷落、廟宇荒廢(當時廟址在鎮渡口)。天后宮荒廢後,日人將安平天后宮拆除,改建為安平公學校今石門國小。

 


14b87b415bf400.png

天后宮將軍殿二位將軍,原嵌在天后宮舊廟址(今石門國小)後殿外牆東邊,為制煞用。


石將軍的來源眾說紛紜,一般多以連橫所箸「雅言」一書中記載:左邊長約二尺八吋的石像,以泉州石雕刻為平埔人半身像「以布纏額且覆蓋肩部,兩手胸前合握劍柄」(因石像眼神、刻畫手勢與華人不同故研判屬於荷蘭人之物)傳言為荷蘭教堂之物。右邊長約三尺二吋的石像以澎湖石雕刻為古武士裝。史學家推測為鄭成功墓前之「翁仲」

 


149bb9465dcbcd.jpg

在得知安平祭出石將軍後,五條港區居民因而再設置一座石獅爺以坐鎮驅兇辟邪。然而水道淤積,五條港與安平港快速殞落,是否因風水的鬥法因此兩敗俱傷,當時為地方上熱門的話題。

 

 

參考文獻:

自由電子報- 安平石將軍見證商港爭風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1/today-south27.htm

 

 

雲海龍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雲海龍吟 的頭像
    雲海龍吟

    雲海龍吟

    雲海龍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